中德专家官员成都“献智”城镇化下可持续交通发展
2016-11-24
(原标题:中德专家官员成都“献智”城镇化下可持续交通发展)
中新网成都11月23日电(贺劭清)“历史中兴起的城镇,或沿河而建,如德国法兰克福,或依靠陆路通衢,如蜀道起点成都,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部副主任吕宏伟23日在成都指出,高效可持续的交通体系需要现代科技支持,更需要人性化设计理念,把城镇化的落脚点放在“人”上。
当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德城镇化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新型城镇化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成为上百名中德政府官员、交通运输专家等热议的话题。
吕宏伟指出,可持续交通发展为中德城镇化合作提供了更多互学互鉴的经验,今年8月,汽车诞生地曼海姆和青岛缔结为友城,青岛将与德国一家公司在市区内共建中国首条无线快速充电公交线路,探索通过科技手段,合理规划路线,提高交通运力,实现节能环保的可能性。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交通和气候高级顾问达尼尔·波噶特在研讨会上以柏林为例,介绍了德国立体化交通设计,指出2008年至2013年,汽车在柏林的城市交通工具中出行占比下降,自行车、公交车占比上升。“提高城市的绿色、公共交通出行率,需要政府有一体化的城市和交通发展理念,让市民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工具更便捷、安全。”
在中国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汪玉林看来,城市总体规划与交通、环境、土地利用脱节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与空气污染的关键原因,中国应借鉴国际经验,让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都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给潜在的小汽车消费者提供高吸引力的绿色出行系统。
“汉堡的城际铁路和重庆至铜梁的都市快轨试验段有高度相似性。”汉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蒂罗·弗兰茨介绍,城际铁路将郊区地带与市中心相连,与主铁路轨道和其他公共交通共享基础设施,用有限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满足城市未来的交通需求,是未来城镇化进程中可以考虑的交通方式。
“截至2015年,中国有2658公里地铁,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的73.6%,但地下空间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城市和城市的所有地区都适合修建地铁。”西南交大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彭其渊指出,城市轨道交通需要与城市空间结构、经济发展相适应,将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结合。(完)
(原标题:中德专家官员成都“献智”城镇化下可持续交通发展)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