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为了那沉甸甸的使命——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救援团队四川广元沉船搜救纪实
2016-06-21 
从山东烟台到四川广元,距离超过了3000公里。

然而,一场沉船应急救援超越了时空,使烟台打捞人与广元人民紧紧地站在了一起。交通救捞31名勇士千里奔袭,用技艺、用胆识、用情怀,在4天的时间里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11名遇难者从近70米深的湖底悉数回归,给遇难者家属送去了莫大的安慰。

6月12日中午,随着“川广元客1008”游船船长遗体被打捞出水,四川广元沉船事故所有遇难者遗体均被找到并打捞。6月9日至12日的4天时间内,以烟台打捞局为主要力量的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救援团队,从近70米深的湖底共搜寻打捞遇难者遗体11具,使所有遇难者得以回归,充分展现了国家专业应急抢险打捞队伍的实力和善打硬仗的作风,凸显了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

千里驰援与时间赛跑

6月4日,四川广元市白龙湖景区,游船“川广元客1008”(双龙号)突遇强烈阵风发生翻沉,导致1人死亡,14人失踪。

经探测,沉船水域水深达到69米,周围水域最深处达百米,已大大超出空气潜水60米的极限,普通救援力量根本无法施救,四川省政府紧急向交通运输部协调专业力量协助搜救。

沉船事故举国关注,事故救援牵动人心。按照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由烟台打捞局搜救技术人员、潜水员、潜水医师等23人组成的救援团队,紧急集结分批赶赴现场,所有潜水装备、应急物资也由烟台、北京连夜运往事故现场;广州打捞局也派出了6人搜救小组予以协助;而部救捞局副局长王雷等两人率先抵达四川广元指导搜救,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此展开……

6月9日上午,在连夜完成工作母船改装、进场就位、设备安装调试等纷繁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后,救捞系统救援团队的潜水员正式下水开展搜寻。

由于沉船地点水深超过60米,只能采用氦氧混合气潜水,加之现场大雨滂沱,湖底又淤泥堆积,大大增加了搜救难度。然而,救捞潜水员凭借专业的潜水搜救技能和敢打敢拼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对沉船进行了重点探摸,当天就成功找到6名遇难者遗体。6月10日,潜水员又克服作业时间长、气候多变、湖底环境恶劣等困难,找到3具遇难者遗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水下遇难者人数的减少,打捞难度也越来越大。6月11日,经过一天的艰苦搜寻,一名成年男性遇难者遗体被打捞出水。6月12日中午,游船船长亦即最后一名遇难者被潜水员打捞出水。至此,所有遇难者遗体均被找到并打捞出水。

在4天的搜救过程中,救捞潜水员共下水11个班次、下水作业22人次,水下累计作业时间近110小时,打捞起11名遇难者,创造了我国人工深潜水水下救援深度和搜救人数两项纪录。这也是继去年“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之后,救捞系统近年来第二次赴内陆江河执行重大抢险搜救打捞任务。

只想尽快带他们回家

这次沉船抢险在内陆湖区,打捞时间紧迫、作业条件艰苦、救援设备简陋,救捞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艺、顽强的作风,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应急抢险救援。

作业场所是一艘简陋的驳船,庞大的潜水打捞设备几乎占满了所有空间,人在船上行走都困难,更别说有供潜水员休息的地方,甚至连锚泊系统也都是现场安装。

参与打捞的潜水员基本都是“85后”“90后”的年轻小伙,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潜水打捞经验,但搜寻打捞遗体对他们来说却都是第一次。沉船湖底水温只有8摄氏度左右,水下浑浊,淤泥到腰,只能靠手摸索。冰冷、孤寂而又充满凶险的湖底,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生理的考验,更是心理的挑战。

“其实去的路上心里就打鼓、紧张,毕竟以前从未打捞过遗体,一路上自我安慰,大家相互鼓励。”打捞结束后返回的烟台打捞局潜水员告诉中国交通新闻网记者,“真正下水后,就顾不上想太多了,只想早点儿找到他们。而当摸到第一具遗体时,心里还是猛地一咯噔。”

这次沉船遇难者中,有5名儿童,第一天打捞上来的就有4名儿童。

“那些小孩被打捞上来后,擦掉淤泥,像刚洗过澡后静静地睡着了一样,看着非常揪心1说起当时的情景,潜水员李浩翀声音有些哽咽。他说,自己的孩子也是这般大小,他和现场的人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去之前,他心里其实挺害怕的,但等到第三班下水时,心理状态已完全调整过来,并不觉得害怕了,只想着尽快带他们回家。

一位遇难母亲在生死关头的伟大母爱情怀也感动了他们。潜水员告诉中国交通新闻网记者,这是他摸到的第一名遇难者,这位年轻的母亲怀里抱着小孩。打捞上来后,人们发现她的胳膊上有一个大口子,骨头都露了出来,应该是在船翻沉时被撞开的,但这位母亲依然忍着剧疼,在灾难降临的惊恐和窒息中一直紧紧地抱着孩子不撒手。

救捞潜水员们的努力,给遇难者家属送去了莫大的安慰,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感动了现场许多人,广元市市长邹自景动情地说:“你们是当代英雄1

此次成功救援为事故善后处置提供了重要支撑,打捞出的船舶视频记录仪存储器,也为事故调查处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顾安危连续潜水

这次抢险救援,也是对专业打捞队伍技术的检验。

在救捞系统救援团队到达现场前,来自民间的蓝天救援队曾用水下机器人进行搜索,但由于水太深,水下机器人的作用十分有限,各方束手无策,搜救陷入僵局。国家专业打捞队伍的到来,让当地看到了希望。

“这次大深度潜水打捞必须采用氦氧混合气潜水,而这种潜水方式的减压难度大,其安全系数比空气潜水小很多,一旦控制不好,就容易患减压病,造成潜水员瘫痪、休克甚至死亡。”烟台打捞局潜水病医院院长纪培浩是这次救援团队的潜水医疗保障医生,他介绍,氦氧混合气潜水是一项非常系统的技术工程,潜水员上下水要阶梯式地慢慢进行,这期间,潜水员呼吸要进行气体转换,除了水下减压,出水后还要进行舱内减压。为此,他们制定了一套非常严格的医疗保障方案。

据了解,每班下水后真正在水下作业的时间非常短,只有20分钟左右,而每一次下水,减压就要两三个小时。所以水下作业分秒必争,水下作业超过预定10分钟,出水减压就要增加两个小时。

此外,氦氧混合气潜水对潜水员的体能消耗非常大,理论上潜水员应该隔日下水,但为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使命,为了让遇难者早日回家,潜水员们还是坚持每日下水作业,而这背后,离不开严格的潜水医疗保障。这次潜水打捞,实现了隔日潜水到连续潜水的突破。

中国交通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在混合气潜水方面,烟台打捞局具备120米以潜的作业能力,此次救援也是烟台打捞局继2014—2015年渤海湾“碧海行动”后对混合气潜水的又一次成功运用,标志着烟台打捞局混合气潜水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此次救捞系统前方救援团队的现场负责人,部救捞局副局长王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救捞专业力量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在完全陌生的水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重大搜救任务,体现了国家海上打捞队伍的专业素养和顽强作风。同时从这一事件中,也应充分认识到近年来内陆深水应急救援需求日益增加,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混合气潜水员、潜水医生等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海上专业救捞队伍与内陆有关省份政府或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技术互动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努力形成处置整体合力,确保一旦有险情发生,能实施快速高效的救援。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