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藏”在汕头湾的海底输电隧道
2015-11-24 






电缆班班员对电缆中间接头进行测温。



你可能不知道,汕头市区近1/4用电量,是依靠一条长超2000米的海底隧道从位于濠江区的华能汕头电厂输送到市区的。

在这条输送电力的海底专用隧道建成时,创造了当时国内最长、工井最深的纪录,但一直不为公众所知。11月21日下午,南方电网220千伏华月线海底隧道首次对媒体记者开放。

体验巡查维护的工作,而本报记者也得以对这一曾创造纪录的“海底过电隧道”的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

文/许端阳图/李俊伟

步行穿越汕头湾45分钟

在汕头珠池港口码头港区的一处外形普通的圆柱房子内,便是这条海底隧道的北岸坚井。三条直径约一尺的电缆从井上沿铁架垂直而下。记者沿一条不到一米宽的双跑曲折楼梯探步往下,三五层盘旋后,终于见到了隧道口。此时,距离地面约37米,有点氧气不足的感觉。此时手机没有信号显示。

眼前的隧道口直径约3米,地上架板,目前三条电缆被埋在一侧板下。“另外一侧未来仍可以随城市用电需要增加电缆数。”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据悉,这条隧道于2011年建成,是当时国内已投运的最长、工井最深的过海电缆专用隧道,也是南方电网第一条过海电缆专用隧道。隧道全长2060米,包括南北岸两座坚井,南岸位于华能电厂煤场附近,步行穿越整个海底隧道需要近45分钟。

也就等于说,这条隧道连接的方向大约是礐石大桥与珠池港区集装箱码头。体验当日,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了近300米,在隧道沿途随处可见摄像头以及灭火器、有线电话等设备。

创造三个全国第一

在建设这条海底隧道之前,汕头市区中心区域缺乏220千伏电源支撑,110千伏电网较为薄弱,转供电困难,难以较好发挥华能汕头电厂的作用。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最主要是来自海底地质的挑战。据汕头供电局基建部工作人员吴少和介绍,汕头港海底地质条件复杂,而隧道穿越范围的地质环境差异大,海相沉积土层极易扰动,地质详勘的难度大,当时技术难以准确给出其相应的力学参数,也无法进行代表性的土层取样。

为应对这种复杂环境和地层特点,该工程创新采用了两种先进技术应对,有力保障了隧道顺利穿越。而这两种先进技术,分别创造了全国的“第一”,即“全国第一条采用全断面高气压小直径盾构推进施工的电缆隧道”以及“全国第一条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海上冰冻技术的电缆隧道”,与“全国第一条长距离过海盾构法电缆隧道”一道,成为这条隧道的建设亮点。

至于采劝海上冰冻技术”,是因为在盾构施工过程中,正面石块在外力作用下击碎灯罩,导致土仓闸门被石块卡住无法关闭,造成隧道被淹。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经过多方研究,大胆采用了“海上冻结法”方案对盾构机头正面土体进行加固处理,顺利地清理隧道、修复漏点和设备。也就等于说,这些纪录也正因为在破除施工难题过程中智慧的结晶。

13人负责200公里巡查

隧道建设过程不易,但是保障供电的日常顺利运行也不是容易的事。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一个13人的汕头供电所输电管理所电缆班担起了日常的巡线任务。

余阳澄是这个班的班长。他表示,巡视海底隧道只是他们工作的一个部分而已。电缆班负责110千伏以上的线路巡视,线路分布在全市,总长将近200公里。正常情况下,这条海底隧道每个月巡视一次,遇上节假日或者类似高考这样需要绝对电力保障的大型活动,他们还会增加巡视班次。

每次的巡视,他们都是从汕头港北岸坚井下去,直到南岸坚井,确保这2公里多的电缆每一寸都正常运行。在下井之前,都要先打开风机,尽量排出井下的不明气体,下井之后除了巡线之外,还要检查消防、水泵、视频监控、有点电话通信等基础设施是否正常。

而巡视工作也不只是简单地走走看看,没有意外情况就可以的了,护层接地电流检测、红外测温等项目在每次巡视中都会一丝不苟地进行,一旦发现小问题能够做到及时排除。

对此,余阳澄还回忆:电缆班在一次日常巡视中通过红外测温发现接地箱温度偏高通过一系列排查发现问题,原来是地极出现问题,地极不好会使线路环流增大,从而影响载流量,增加电力损耗。经后来判断应为隧道施工时存在的问题,后来改用扁铁为接地线,解决了这个问题,解除了潜在影响电路正常运行的隐患。本文来源:南方日报。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