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高铁新城发展要遏制泡沫化趋势
2015-11-24 
堂吉伟德

在高铁新城掀起建设浪潮的同时,它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很多地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缩减,这给投资巨大的高铁新城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将要及已经开始规划、建设的高铁新城新区有70余座。

铁路一响,黄金万两,指的是铁路效益发挥的结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铁路都可以达到如此绝佳的效果,如果其无法达到人气聚集的作用,那么投资成本巨大的高铁,就可能会成为地方财政的陷阱,长期的入不敷出,也会让地方财力难以为继。在各地差异化明显的情况下,实施高铁新城的建设当慎之又慎。

高铁究竟因何而建,侧重点不同则结论也千差万别。国人习惯于跟风,一个地方若因为高铁新城取得了成效,其他地方则会纷纷效仿,甚至过犹而无不及。即便是一些中小城市也纷纷上马,丝毫没有考虑到项目建成后,靠什么来维持正常的运转。高铁建设同样如此,纷纷效仿和上马之下,加速了房产的泡沫和“鬼城”的产生。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运乘率极低的高铁自然成为负累。

其实,在大建高铁的狂热中,不乏政绩驱动的盲动,导致从建设里程、工程总量、豪华程度到最高时速,都上演了疯狂的跃进,一些地方的高铁新城没有人气,也无以支撑起高铁后续的运营成本,高铁成为地方财政的巨大包袱,其后的荒凉与之前的热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无论从欧美还是日本的经验来看,高铁效应都没有想象中那样明显。在城市化程度已经很高的大城市,已然无法借助于高铁来无序扩张城市,而只能成为城市交通的补充;而从日本新干线的经验来看,高铁可能无法带动欠发达地方的发展,反倒可能形成倒吸效应。因而,这就需要各地在高铁的建设上,应当更加客观而理性,对高铁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合理性,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发现,才能多一点理性而少一点盲目性。

在经济进入常态化的情况下,发展思路也应做到与时俱进,理念的转变也应顺应形势。这种调整和变化应当是全面性而非局部性,应当是系统性而非碎片化。因而,除了已形成的过剩产能要“去泡沫”化之外,解决高铁建设盲动的认知误区同样任重道远。之前,为解决地铁建设过程中的大干快上,国家发改委日前出台文件规定,拟建地铁初期负荷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项目资本金比例不低于40%,对于方兴未艾的高铁建设热,是不是也应采取类似的技术性控制

(原标题:高铁新城发展要遏制泡沫化趋势)

本文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