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南侨机工驰骋滇缅公路山高路遥成就平凡英雄
2015-08-31 


中新社北京8月30日电题:南侨机工驰骋滇缅公路山高路遥成就平凡英雄

作者王盼盼

年过70的叶晓东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到云南畹町城北面的南侨机工纪念碑管委会上班,他是这里的守碑人。一遍又一遍摩挲着父亲陈团圆的名字,“就好像我和他在一起。”

近百岁高龄的老人罗开瑚每年都会在家人的陪伴下,到位于昆明西山公园的南侨机工纪念碑看一看。76年前,罗开瑚从当时的马来亚回国参加抗战,从此留在云南。

除了云南的两座南侨机工纪念碑,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与槟城还分别建有纪念碑,以供后人瞻仰缅怀。

2015年,时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后的第76个年头。1939年,在中国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滇缅公路成为运输抗战物资重要的补给线,也是中国与外界唯一的一条交通线。

那时的东南亚并未受战火波及,大批华人过着安居无忧的生活。日本侵略中国的消息在新加坡传开后,20岁出头的张修隆再也无心打工。“看到祖国被侵略,很愤怒。”

“押运要通过滇缅公路,还要经过山区公路24道弯,一心想着要安全、快速地把物资运送到位。”张修隆说,沿路遍布高山深河急弯陡坡,极考验驾驶者的技术与胆量。

这条起于缅甸仰光,终点在云南昆明的临时公路于1938年抢修通车后,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当属司机与汽车机修人员的奇缺。危难之际,在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感召下,3000名东南亚华侨组成运输部队,承担起了驾驶和维修汽车的重任。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字“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

直至1942年5月被迫中断,近4年中,从缅甸到昆明,彼时维持整个抗战所需要的中国不能生产的物资都依赖这条“生命线”进入。罗开瑚还记得当时的战歌:“车在我们的手上,血在我们的胸膛”,“不怕山高,不怕路遥”,“快把运输任务达到”。

1939年到1942年,滇缅公路共向中国各抗日战场输送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余辆汽车。而代价,是一千多个生命永远长眠祖国西南边陲的红土高原。

令人唏嘘的是,在南侨机工当年最熟悉的城市昆明,一度少人知晓这个称号。即使在新加坡,南侨机工的事迹也被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直至1986年,陈嘉庚先生的侄子陈共存率专家团重走滇缅公路。

“这一群曾经被遗忘的抗日英雄,经过半个世纪的岁月,突然间得到海内外关心人士组团探访,其心情的冲击和感受、悲喜交集的表情,诚非笔墨所能形容。”陈共存认为,南侨机工这段历史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光荣史,应该载入史册,以教育后人。

2012年,纪录片导演张兵用两年时间、以南侨机工为题材拍摄了一组6集纪录片。他称这个特殊的群体为“被遗忘的卫国者”。

2013年,新任的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即到昆明看望了罗开瑚。她表示,南侨机工的英勇事迹彰显了海外侨胞与祖国同舟共济、同仇敌忾的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老机工吴惠民每每接受采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97岁的吴惠民生活在海南琼海,每月可以领到国家的2000元人民币津贴。

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侨办拨出专项资金,给尚健在、生活困难的南侨机工发放生活补助费。2011年1月起将该补助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2000元。

在纪录片《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些老人平凡的如茫茫世界的一粒微尘,每一个为了这个国家奉献过青春和热血的人,都应该被历史牢牢地记住,因为他们是平凡的英雄。(完)(原标题:南侨机工驰骋滇缅公路山高路遥成就平凡英雄)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