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苦战高寒四载穿越世界之巅多杂公路长拉山隧道顺利贯通
2015-07-02 
        新华网西宁7月1日电(李方弘寇嘉伦)2015年6月25日,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长拉山里传出的一声炮响打破了雪域高原的沉寂,这标志着历时4年建设,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省道309线多杂公路长拉山隧道顺利贯通。

        当工人们看到隧道另一端的亮光,感受到贯通后的清风拂面,激动地欢呼、击掌、拥抱。中铁十局西北公司项目经理赵士学喜极而泣,他说:“我们干了4年,拼了4年,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磨难,终于坚持到了隧道贯通的这一天。

        省道309线(多杂多拉麻科至杂多)公路地处青藏高原,是玉树灾后重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杂多县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命补给线。由中铁十局西北公司承建的长拉山隧道是这条公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长拉山隧道全长2400米,进口处海拔4435米,属于典型的高原寒冷施工环境。

        从未到过的海拔高度,从未经受的严寒天气,从未见过的地质情况,无电网供电,众多的第一次给施工建设增添了无法想象的困难。项目工地从开始到结束人员队伍更换如走马灯频繁,项目技术人员最少时只剩8个人。但经理赵士学带领他的骨干团队一干就是4年。

        刚一进场,严重的高原反应就折磨着所有人。头痛、感冒、发烧等高原病症频发,刚上山的同事需要适应两周之久。“待的时间长了,记忆力就越来越不好,有时别人提醒过好几次的事情都记不住,只能随身带着纸笔,每次及时把事情记下来。”赵士学一边说,一边翻看着手里做记录用的小本。

        在隧道里,缺氧现象更是严重,尽管项目为每一位员工都配齐了氧气袋,在洞内安置好了通风排烟和防尘设备,可一线操作人员还是需要在工作2、3个小时后出洞进行集中吸氧。更麻烦的是,不仅人有高原反应,连机器也有高原反应。机械设备性能进洞后折损严重,仅能达到平原地区机械效率的50%~60%,当设备有效利用率严重下降,设备投入也大大增加,很多时候机器刚开没运转多久就撂了挑子,而距离西宁1200多公里的距离,维修起来也极为困难,经常是生产厂家人员一个来回就是半个月的时间,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人可以凭意志坚持下来,可是机器不能,有时候工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机器就是不转,万般无奈之下,公司为项目几乎全部新购置了进口设备。“项目总工王磊说。

        除了缺氧,低温更是严峻的考验。这里全年气候严寒,年均气温-2℃~1℃,极端最低气温达到-38℃。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冷暧两季之别。冷季长达8-9个月,暧季只有3-4个月,每年有10个月的时间都要在平均气温只有-11℃的隧道进行作业。加上隧道内地质条件复杂,在实际施工中,围岩多变,岩体结构多为层状,且夹泥现象较为频繁,掉块现象较为严重,多次出现塌方,大大延误了开挖进度。另一方面,隧道涌水量也超出预期。在带水环境下施工,尤其是如此寒冷的地区,工序时间延长、作业效率进一步降低、质量控制难度增大,同时因涌水对岩体造成的侵蚀,致使岩体稳定性、整体性进一步弱化,长拉山隧道成了名副其实的“打一段,塌一段。“

        高原深处,蓝天白云,牛羊满坡,风景如画。在城市的人开起来是一种享受,但对项目年轻人,超乎寻常的交通不便,晚间无电无网络无电视的寂寞孤独才是最大的考验。

        “说老实话,面对这些困难,谁都想过放弃。可是如果放弃,怎么给上级交代,怎么给业主交代,怎么给当地等待这条生命线开通的藏族同胞们交代?这条路融汇了太多人的期望,我们要对的起这份期望。“赵士学说。

        秉承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海拔高斗志更高”的玉树精神,中铁十局西北公司的施工人员用氧气包对抗缺氧,用药物抵御病痛,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保工期、保质量、保安全的目标,按时完成施工节点计划,全程施工安全生产无事故,同时也总结出了一套经济、合理、效率的高原隧道施工技术管理模式,为后续类似工程施工将提供可靠经验借鉴。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