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检测加固> 正文
桥梁病害
2014-06-19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及预防

  一、 国内外桥梁病害状况

  二、 桥梁基础病害

  1、 扩大基础病害基础沉降、倾斜及混凝土破坏。

  2、 打入桩基础支承力不足下沉、倾斜,配筋不足,桩长不足。

  3、 钻孔灌注桩基础沉降、倾斜、桩长不够、配筋不足、桩混凝土不完整、短桩、短筋、偏位、桩顶露筋、桥台桩偏位。

  三、 桥梁墩台病害

  台后填土冻胀、桥台前移。墩台裂纹、墩台倾斜、表面剥落、混凝土强度低。

  四、 桥梁上部病害

  不同部位出现裂纹,混凝土标号不足,同一标号不同部位不一、混凝土漏水渗水、钢筋锈蚀、预应力过大过小、拱度过大、管道压浆混凝土溶蚀。

  五、 桥面病害

  整体化接缝破坏、裂纹、桥面脱落、桥面厚度不足、钢筋下落。

  六、 桥头跳车

  七、桥梁冻害

  一、 国内外桥梁状况

  世界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于1875年在法国建成,20世纪中期以前,钢筋混凝土桥局限于中小跨度桥梁,1937年在德国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建成以后,混凝土桥才进入长跨度桥的行列。

  回顾历史,不难看出,近代桥梁是在与事故及病害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混凝土桥梁130余年的发展历程,是从教训中不断改善与提高,从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每一步都是与桥梁倒塌、混凝土毁坏和开裂作斗争中发展的。预应力技术直到20世纪的20年代才得到完善,解决了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和安全可靠的锚固方法。在公路桥梁中,混凝土桥占绝大多数,据10前的统计数字,欧洲占70%,美国占52%,我国占90%以上。在混凝土桥梁中预应力桥梁所占的比例,虽然日趋增加,但仍为少数。钢筋混凝土桥与预应力桥比例,德国为62:38,美国50:50,我国大约70:30。在各类桥梁中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缺陷率最低,它是钢筋混凝土桥缺陷率的一半。预估使用寿命钢筋混凝土桥70年左右,预应力桥梁100年上下,由此可见,混凝土桥梁越多,使用寿命就越短,缺陷率就超高,这说明桥梁的使用耐久性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荷载标准的不断增加,气候条件的变化,环境污染,风雨酸盐侵蚀,桥梁数量急骤增加,桥梁建设质量下降,这些致桥梁远远达不到设计预期使用寿命。对我省危桥险桥检查所见,有的长则20年-30年,短则8-10年就出现明显病害,美国有近60万座混凝土桥梁存在缺陷的占45%,需要修复和更换,类似情况在世界其它国家也不例外。我国再过10年以后也难免于此。混凝土桥梁的病害由于其数量之大,地域之广,项目之多,对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修复费用之浩繁,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桥梁工程的耐久性,减少桥梁的缺陷及病害,下面讲一些病害实例,提出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二、 桥梁基础病害

  对基础要求:承载力、稳定性、冲刷、冻胀、不满足要求就会出现病害。对常用的三种桥梁基础,扩大基础(挖基)、打入桩、钻孔桩在施工中和使用中出现的病害加以阐述。

  1、扩大基础

  一般是地基强度较高能够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但也时有承载力不足,所以设计文件用在说明中都注出,如地质条件变化与设计不符,通知设计部门,研究后确定是否可继续施工。尽管如此,仍有因设计和施工中的疏忽造成基础施工后严重沉降、倾斜、变形。致使墩台变形、倒塌。出现这种病害的主要原因有:

  1)地基土质较差,在不遇水时,强度较高,在经过水浸泡后就会变软,失去强度。长春至哈尔滨102线肖家沟2号桥,二孔桥跨,是扩大基础,在桥台施工完成,一字墙也灌注完成,台背填土时,发现桥台向内倾斜,一字墙出现裂缝,后来做了打入桩加固处理;珲春圈河至防川公路,有一座6米小桥,挖基时发现地质为淤泥,做了打小木桩和抛片石处理,但在桥台台身灌注后有2号台身沉降6-8㎝,采用加载预压,一个月稳定后,再将台帽加厚。

  2)基础埋设深度不足,垂直承载力、不平承载力不足,在水流冲刷下基础或墩台失去稳定而倾斜。这类事件很多。

  3)基础混凝土浇注时,基坑水没有抽干,混凝土遇水强度及完整性不良。在水流冲刷、冰冻侵蚀作用下,基础局部遭受破坏,造成墩台倾斜,倒塌。这类病害很多,预防的办法就是在混凝土浇注前,做好基坑排水,不能将混凝土浇注在水里,留下隐患。

  4)基础地基冻胀上升,造成破坏,致使墩台上升,断裂、桥面变形。

  2、打入桩基础

  1)打入桩基础下沉的主要原因,有桩长不足、地基承载力不够、实际地质条件与设计不符、施工时桩很容易打入,没有采取加桩或接桩的补救措施,最终造成墩台沉降。预防的办法是在打桩时必须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应严格按贯入度控制,做好每根桩的检查记录。

  2)由于打入桩倾斜,造成桥台倾斜。主要原因是桩打入在软土地基中,台后填土高度大,水平土压力大,桩的柔度过大,随着加载时间的延长,台后超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土压力逐渐增大,台前土体仍处于流塑状态,对桩压力失去平衡,造成桩的上部向桥内倾斜。长平高速公路K126+831板涵就发生了这种情况,主要是没有涵底铺砌,就进行台背填土,横向支撑不利而造成的。预防的办法是对地质不良的打入桩基础的桥台,必须先做支撑梁,桥涵地面铺砌、安装梁板。上述工序施工结束后再做台后填土。还有桩的入土深度不足造成桥台倾斜。遇到上层软下层硬的地基土质,桩打不进去,便将其截断,入土深度不 满足设计规定4m的要求。加上浇承台挖基、铺砌或流水冲刷,实际桩在原地基中的长度只有2-3米,在路基填土水平力作用下发生倾斜。预防的办法是不容许随意截短桩的长度,在原样地基土中不应短于4m。否则应改为扩大基础,不能用桩基。

  3)打入桩有些隐患值得注意。配筋不足,主钢筋直径过小,有的将房屋建筑用的方桩,直接用到桥涵中使用,钢筋断面不足。由此造成水平承载力不足,加上钢筋锈蚀后断面会变小,桩身出现裂纹、断裂;混凝土标号不足,也是经常出现问题。

  3、钻孔灌注桩基础

  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是比较安全的,不会出现病害,安全系数较大,但在施工方面也有病害发生,同打入桩一样有沉降、倾斜、甚至破坏。

  1)桥台钻孔桩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地基上层土软而厚,桩的实际悬臂长度过大(软塑土层无抗力),在台背填土的作用下,其下软土被逐渐压密,对桥台及桩的压力增大,台前的软塑土遭受破坏失稳引起桩及桥台向前倾斜,具体表现在桥梁伸缩变小、伸缩缝破坏、梁头破坏、桥台背墙破坏、支座严重变形或破坏,这种病害发生的比较普遍,但因影响小,不易引起重视。如某高速公路有一座30M跨箱梁,桥台浇注后检查误差不大,在加筋混凝土挡墙做完后,要安装梁时发现梁安装不下去了,跨径小了6-8㎝,只好做了改善处理。钻孔桩倾斜的原因,还有水位以下接桩处混凝土不密实、露筋,被水冲刷浸蚀后脱落破坏,钢筋全部外露,在车辆及温度水平力作用下墩柱(桩)被推歪。如60代修的套堡桥等一批钻孔桩桥都有类似的现象。危桥检查中发现冲蚀露筋的钻孔桩很多。

  2) 钻孔灌注桩基础沉降主要是桩的混凝土浇注质量出现问题,尤其是在桩的下部承载力大的桩段发生断桩夹泥,不完整桩,下部坍孔,造成桩长不足或是混凝土与泥浆相混,致使强度不足,当时没有发现,当静载、活载加上以后便发生沉降;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桩长不足或损坏,引起沉降,甚至全桥垮塌。如江苏盐城一座桥就是这样垮塌的。

  3)桥台钻孔桩因粗差造成偏位是屡见不鲜的事,一差就是几十厘米。主要是设计桥台桩中心线与梁支座中心线不一定在一条直线上,而放样时按在同一条直线上操作而造成的偏位。误小差无法处理而留下偏心受力的隐患。无法将梁安装上去的大误差,就要改变梁长或加固桥台。为预止此类事故须认真熟读设计图、上下部图纸进行核对,发现错误加以改正,桩位放样后仔细复测核对。我记忆清楚的桥有:松原长山屯桥桥跨长了48㎝,做了加桩处理。长营高速的一座天桥梁加长38㎝。半拉山松花江大桥44m跨与20m跨过度墩间跨径大了50㎝。将墩身加宽50㎝。

  4)钻孔桩短桩经常发生,在施工中应注意发现进行处理,否则留下后患。短桩可在桩的下部、中间和上部发生,上部容易发现,中、下部只有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跟踪检查、记录,可随时发现。成桩后用钻探取芯或无破损检测才能发现。从钻孔桩的灌注工艺水平上也可掌握质量情况,不按规范施工就容易出现事故。如60-70年代施工的钻孔桩心中就没有底。前扶松花江大桥哲盟工程队施工的108根桩全部报废,主要是混凝土浇注不连续,是一次重大的教训;还有些桥梁回忆起来也是心惊胆战,真不知道哪日能否跨塌;现在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应引起重视。

  5)上段短桩一是因为泥浆稠度过大,浇到最后无法进行而中止,或勉强浇注造成混凝土夹泥强度不足;二是发生灌注事故。对短桩必须认真检查鉴定是否可用,不能满足要求坚决废弃重浇。处理短桩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是在水中或在淤泥土中,现介绍三种方法。

  (1)、钻除桩不良混凝土,冲洗桩头,重新灌注混凝土。因桩周边有钢筋,只能缩小一级桩径,如原为200㎝桩径,用150㎝钻头冲击,可冲有160㎝孔。这种方法适于短桩部位很深,垂直水平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进行处理。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潜水员下去清边和检查钻孔情况,然后再浇注混凝土。长余高速公路陶赖昭特大桥主墩的一根钻孔桩(桩径2m、桩长50.9m)在浇到32m时,导管破裂,不能连续浇注造成短桩,采用上述方法进行了处理。经计算分析可以达到前述要求。但因是100M跨径的特大桥,决定一直钻到原设计标高(钻除钢筋笼内的混凝土,只余20-30㎝厚的钢筋混凝土筒壁,用2台300T千斤顶,利用扁担梁及骨架钢筋,逐步将筒壳吊出孔外,重新复孔、下钢筋浇注混凝土。

  (2)、短桩外下钢护筒,在护筒与桩混凝土之间压浆封水,将护筒内的水抽干后,处理接桩。在苏丹辛加大桥用这种方法处理两根桩。那里当时水深8-10M,一根桩因浇注事故,短在地面下7M处;另根桩因浇后涨洪水,断在护筒底部短了2.5M。对这两根桩用锥型钢护筒,上口1.5M直径,下口2.6M直径,比桩径大1.2M,使护筒边与桩边只少有50㎝间距。护筒用10mm钢板,适当加竖肋和横肋。护筒用振动打桩机沉到短(断)桩顶1M以下,其中一根桩的护筒过长,分为两节长下沉。然后潜水员下去,用空气抽砂设备将护筒与桩间的泥土挖空,预埋压浆管,填充3㎝粒径以下级配碎石。桩顶盖铺碎石厚度50㎝以上。再向碎石内在水中压注水泥浆,过2-3天后潜水员下去检查强度状况,有一定强度后,开始抽水处理。二根桩的处理效果非常好,接桩过程中都始终是无水施工。

  (3)旋喷防渗帷幕处理短桩

  旋喷桩是工业民用建筑和道路建筑工程中较弱地基加固处理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叫“旋喷法”,也叫“高压喷射注浆法”。它的原理是采用高压水射流切割土层,用水泥浆将土混合,形成水泥土桩柱(喷管旋转形成)。这种桩柱具有一定强度,可提高地基承载力,堵水防渗,做建筑物支撑,防止砂土液化和降低土的含水量等多种功能。旋喷防渗帷幕就是将若干根旋喷桩紧密靠拢,相互叠接形成整体帷幕(围堰、围囹),防止围幕外的水渗透到内部工作面。

  旋喷防渗帷幕设计要点:根据适用目的、机械设备性能、土质类别、土的密实程度、渗透情况等,确定旋喷桩直径(帷幕厚度),一般为0.3-0.8m,最大可达1m以上。

  确定旋喷桩围距、径距及布置形式。为达到防水目的和抗土压力的要求,旋喷帷幕桩通常佈2排或3排,围距(桩心之间距)要小于直径,重叠不宜能过多,经验作法是围距L=0.866d,径距M=0.755d。形式布置一般为三角形,如图所示。为提高防渗能力,宜增加交圈厚度减小桩距。用下式计算交圈厚度,交圈厚度还要满足强度要求,t=PD/2σe=√d2-(L/2)2 ,旋喷桩长度根据桩周边条件分析确定。

   注浆材料及配方:使用普通水泥,水灰比为0.75:1-1:1,28d强度可达8-15MPa,渗透系数可达10-6-10-7㎝/s。掺加速凝或早强剂

  的水泥浆,外掺剂有CaCL2、Na2O.nSiO2 三乙醇氨等,为水泥量的2-4%。掺用速凝早强剂可减少凝结时间,减少冲蚀,提高抗压强度。

  为提高抗渗性能(尤其中短桩处理帷幕)在水泥浆中掺入水泥量2-4%的水玻璃(Na2O.n SiO2),渗透模数K<10-7㎝/s,抗渗性大大提高。要求水玻璃系数M=2.4-3.4(SiO2/Na2O克分子数)较好。浓度要求30-50波美度为宜。

  旋喷桩的旋喷参数选择,要根据地基土层性质、密实。地下水状态,在不同层位选择不同参数,以实现连续、均匀、稳定、密实的旋喷。旋喷参数有:浆液压力10-20MPa ,流量80-120L/min,旋嘴间隙1-2mm,喷嘴直径Φ2㎜-Φ3㎜,提高速度10-25㎝/min,旋转速度10-20N/min。如喷射深层硬土,可增加压力和流量,或降低旋转和提升速度。

  旋喷防渗帷幕施工设备主要有:震动钻机(专用设备)、高压水泵、高压泥浆泵、空气压缩机、注浆管、喷射嘴,制浆机等。震动钻机配有变速和提升装置,用于开孔旋转,提升喷射注浆管与高压泥浆泵配合使用悬喷注浆利用带有金属喷嘴的钻管对准设计孔位,以较大的振动力和震动体系的自重,快速打入地层,然后喷射注浆管以即定的速度旋转和提升,自下而上进行注浆作业。

  施工方法程序是:按设计位置将钻机就位,钻孔下管(同时或单独进行),喷嘴作业,按照选定的参数,由下向上边提管、边旋转、边压浆,直到孔顶,冲洗注浆机具,移到下一桩继续施工。(详见《化学注浆法实际应用》杜嘉鸿著)。

  6)、钻孔桩短筋,主要是因为桩的下部不配筋,灌注时将钢筋龙吊在上段,吊点脱落钢筋落到底段,上面再放钢筋,无法进行联接;在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下部钢筋长度减少。解决钢筋上浮问题首先是掌握浇注工艺,在混凝土浇到钢筋下端一定距离后,将下仓混凝土一次浇过钢筋下端,避免对其顶浮;二是混凝土浇注要连续进行,避免先浇的混凝土失去流动性;其三混凝土配合比流动性好而不离析。

  7)钻孔桩主钢筋根数,不够桥墩桩错用于桥台桩;还有做钢筋笼时少放根数。在下钢筋笼时,认真检查就可避免此类事故。

  三、 桥梁墩台病害

  1、桥梁墩台倾斜、倒塌主要是由基础引起的,这里不再重复。本身倒塌较多的有轻型桥台在施工中,没有做下部支撑梁和上部主梁安装,就快速填土,用振动压路机振压或大型推土机推土,在土压力和机械力作用下,致使桥台倒塌。预防方法是按设计规范要求程序施工,支撑结构达到设计强度、上部梁安装或加支顶后填土。

  2、桥梁墩台混凝土多有裂纹发生,因墩台一般不按结构计算配筋,对素混凝土只设构造筋,或防裂钢筋。裂缝出现在U形侧墙斜方向,前墙竖直方向、水平方向、拐角处、墩帽处等都有。裂缝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早期温缩、干缩裂缝,混凝土沉降裂缝、模板变形裂缝;荷载裂缝及地基沉降裂缝。混凝土浇注后,在形成强度过程中,温度变化大,内部产生拉应力,在强度很低时就被拉裂;混凝土浇注后,水分很快失掉,如拆模过早,模板吸水或漏浆严重,混凝土泌水,水泥水化热高,凝结速度快,外界气候干燥等都容易造成混凝土开裂;混凝土浇注后在硬化过程中仍要沉降,如遇到钢筋、预埋件阻碍就会发生裂缝。分层浇注的混凝土,因衔接不紧揍,中断时间长,也容易在分界面处出现裂缝。混凝土配合比不好更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在混凝土浇注后,由于模板支立不牢,受外力振动,而发生裂缝。荷载裂缝是在混凝土浇注后,强度很低而结构受振动、冲击、挤压等外力作用,便产生裂缝;地基沉降致使墩台裂缝。

  预防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 从设计上根据不同结构,加密防裂钢筋的间距,使之成为抗裂钢筋网,要比加厚混凝土为佳。

  2) 在浇混凝土注后,要加强养护,包括防止外力作用,加强浇水保持湿润,覆盖产生。

  3) 改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降低单位用水量,减少坍落度,选择粘性好的水泥和外加剂。

  4) 降低混凝土浇注速度,减少每次浇注高度,在混凝土初凝左右(4h), 贯入值 35kg/cm2,进行二次振捣。

  5) 台后填土和主梁安装时,要充分考虑墩台混凝土强度,结构特点,采取防止裂缝的方法施工。

  3、桥梁墩台的混凝土强度偏低,表面剥落露石。由于过去对耐久性要求“差”,下部混凝土强度设计低,施工中有时又达不到要求,如某大桥桥台设计20号混凝土,实际达到12—15号,这样由于雨雪、气温等自然浸蚀,几年便出现表面剥落,强度更低,不得不加固处理。预防的办法是提高墩台混凝土设计强度,最低不小于25号,最好用30号,提高防渗、防冻、防蚀性能。施工中要重视混凝土的强度及各项性能,使各部位混凝土都达到设计要求。

  四、桥梁上部病害

  桥梁是上部结构的主体,主要承载结构。如病害严重,要加固处理,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其主要病害有:不同部位出现裂缝;混凝土强度不均匀;混凝土渗水;露钢筋及锈蚀;梁的拱度过大、过小(预应力过大、过小);预应力孔道压浆不饱满,钢丝锈蚀;梁体冻裂等。

  1、梁体裂缝

  混凝土梁的裂缝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常见又难以控制,也是对梁使用耐久性影响最大的问题,裂缝可引发很多病害。裂缝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荷载裂缝,如在自重作用下,外载作用下,地基沉降、突发外力等作用下引起结构破坏裂缝。另一类是在混凝土强度形成过程中,由自身内应力引起的裂缝,称作非结构性裂缝。设计中对梁的裂缝提出了限值规定,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和预应力螺纹钢筋混凝土梁在I类和II类环境下,计算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0.2mm,在Ⅲ、Ⅳ类环境下,不应超过0.15mm。部分预应力钢丝束(钢绞线)混凝土B类梁在I类和II类环境下,计算容许裂缝宽度不超过0.1m。在Ⅲ、Ⅳ类环境下不容许出现裂缝。对非荷载裂缝没有规定。但要尽量减少裂缝的出现。常见主梁裂纹情况如下:

  1)普通钢筋混凝土T梁、工字梁、板梁

  (1)复板部位出现竖向裂缝向梁端逐渐减少。从底板开始向处上翼发展,这是受弯构件出现的荷载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控制容在许范围内。

  (2)钢筋混凝土T梁上翼板(顶板)与复板交接处裂缝,这是由施工不连续、配比不一致,振捣不好、模板干缩引起的。只要施工中混凝配合比一致、连续浇注、加强振捣就可解决。

  (3)梁的顶板表面裂纹,这多是非结构性裂纹,在混凝土浇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有塑性沉降和塑性收缩裂纹,早期干缩裂缝,长期干缩裂缝。减少塑性沉降裂纹的办法是控制配合比的坍落度,减少混凝土泌水率,使用二次振捣等工艺措施。塑性收缩裂缝,主要是因混凝土浇注后快速干燥,当蒸发速率超过泌水率时,混凝土表面干燥,便发生收缩裂缝。还有环境温度突然变低水泥浆化学反应产生的收缩拉应变大于抗应变能力。防止收缩裂缝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早期养护,降低水分蒸发率,环境温度突变时采取一定防护措施,防止掺加不利外加剂;混凝土早期干缩(热)裂纹,主要是水泥发热量高,混凝土体积大或散热条件不佳,混凝土急聚收缩造成的。主要从设计、材料选择(水泥)、拆模时间、养护等方面加以解决。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要有足够的抗裂分布钢筋。还有梁的顶板龟裂,造成龟裂的因素有:相对湿度越低越不利;模板材料越光滑越不利;混凝土越稀越不利;因此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宜过多,振捣时间不宜过长,抹面前排除泌水,及早养护(最好在干季施工加覆盖)。

  2)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裂缝状况,对全预应力梁不准许出现裂纹。部分预应力A类梁也不容许出现裂纹。部分预应力B类梁容许出现裂纹,但限定在容许范围内,这类裂纹出现在梁的复板跨中(或支点),为竖向裂纹,由跨中向梁端逐渐减弱。除此之外,预应力梁一般不应出现裂纹,但目前仍有此种梁出现裂纹。

  (1)如30M以上跨径的预应力简支箱梁复板下部出现水平向裂缝,裂缝从跨中向梁端逐渐减轻。这种裂缝应属非结构性沉降裂纹或收缩裂纹(干缩裂纹),在混凝土浇注后至养生期出现。预防办法主要是加密竖向箍筋,增加抗裂性能,混凝土不能过稀离析,在钢筋密集管道位置浇注层不能过厚,不超过30-40㎝,分层处要加强振捣。

  (2)预应力箱梁底板纵向裂纹,出现在箱梁底板中间,跨中部位较多,梁端部较少,这也是非荷载性干燥收缩裂纹,由于底板中间较薄,钢筋较边部少,混凝土砂浆含量大,浇注振捣不密实,形成了薄弱断面,因此最易出现裂纹。预防办法主要是增加底板横向箍筋,提高抗裂性能,底板断面适当加厚,不能小于12㎝,混凝土浇注要使其达到均匀、密实、高强,这就要先浇注底板混凝土,再往上浇复板混凝土,不可以先浇注复板流下的砂浆填完底板。底板必须用振捣器捣实。

  (3)预应力T梁、工字梁、复板竖向裂缝,一种是非荷载性干缩裂缝,这种裂缝位置没有规律,缝很细小,主要是水泥用量高,水泥出场就用,发热量大。前扶松花江大桥开始预制时有七片梁出现这种裂缝,后来避免了。

  底胎沉降造成荷载性竖向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跨中。主要是梁预制后,没有达到强度,没有张拉,处于素混凝土状态时,底胎沉降形成向下弯曲而发生的。还有梁预制后,没有张拉,由于地基冻胀,出现向上弯矩而产生裂缝。预防的方法是避免底胎沉降和冻胀;底胎地基处理好,在施工中不能因养生浇水,遇雨造成软化;在地基冻冰前,必须对预应力梁进行张拉。

  3)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底板纵向裂缝,这种裂缝有预制中出现的,有使用阶段出现的。原因有几种可能:距梁端3-4㎝范围内裂纹,分析是由钢绞线外包的消力套管混凝土保护层过小所造成的;底板混凝土由于受芯模的影响浇注质量不好,骨料不足,强度不高,板梁中进水,对底板产生溶蚀,钢筋锈蚀,沿钢筋出现裂缝;铰接缝不实,造成单梁受力;支座安装不平,使梁受扭;还有冰冻损坏。这些裂缝对板梁危害极大,使其耐久性大大降低。预防办法是消力套管必须起到消力作用,又不影响混凝土质量,直径要小,壁厚要薄,与混凝土有良好结合;混凝土配合比质量要高,易浇注,不离析;底板、顶板混凝土浇注振捣要密实,防止漏水;铰接缝处梁边要充分凿毛,钢筋连接好,混凝土强度不低于梁体,浇注季节不能在低温时进行;板梁支座安装要做位置准确,上下都要垫平垫牢,使其全面受力。

  2、梁的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和各部位强度不一致。前面已提及箱梁、板梁比较突出。评定混凝土强度是在试模内成型,而梁体成型条件要比试件困难,主要决定浇注、振捣工艺质量,所以它的强度容易出现强度不够或不均匀,也就是试件只代表材料,不能全部代表实物。长平与长吉交叉的互通桥就发生了这种现象,用回弹仪检查,底板强度最低,复板强度不一致,但高于底板。用钻芯取样检验强度也不高。但不是很低,因为取芯强度要换算成标号与标准强度、设计计算强度。混凝土强度不均匀该做为病害来处理,但是很难,因此能用还得继续使用。还有一座大桥也发现类似病害,其它没有发现的估计也可能还有,今后要注意检查。对这类病害要引起重视。

  出现各部位混凝土强度不一致,有下列几方面:

  1)混凝土配合比离析不均匀,底板骨料少,砂浆多,往上浇复板、顶板要好些。

  2)浇注时底板混凝土坍落度大,强度降低。

  3)混凝土浇注振捣不密实,研究证明振捣越密实强度越高。

  4)养生条件不好,这座桥主梁是冬天施工,在养生棚用蒸气养护,梁底气温过低。预防办法对这类结构设计标号要有充分的安全系数。选择可靠的施工方法,梁底混凝土要直接浇注,浇注时必须用振捣器振捣。混合料不能变异、离析。加强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的全过程管理。

  3、梁顶板混凝土漏水,T梁、箱梁顶面都有漏水现象,对梁的混凝土及钢筋都造成损害。使混凝土溶蚀、钢筋和钢丝锈蚀。造成渗漏的原因有:

  1)设计没有防水。

  2)顶部混凝土不密实。

  3)开设的拆除模天窗封闭不严密。

  4)桥面排水不良。

  5)桥面出现裂缝。预防办法:

  (1)桥面用防渗性能高的材料做防水。

  (2)做好桥上纵横向排水坡度。

  (3)梁顶板混凝土要用平板振捣器捣实,顶板厚度达到设计要求,要抹平拉毛。

  (4)箱梁天窗按设计要求封严,减少天窗的开设数量。

  4、梁体露筋及钢筋锈蚀。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梁渗水或裂缝进水,造成钢筋锈蚀而露筋。二是先露筋,引发钢筋锈蚀膨胀混凝土开裂进水。预防办法就是钢筋保护层一定足够,不能当时露筋或很短时间便露筋;三是混凝土要做到密实。

  5、预应力管道压浆不密实,为钢筋钢绞线锈蚀留下隐患。预防办法,解决压浆工艺,提高压浆质量。

  6、预应力梁的预应力度不准确,过大过小都会造成隐患,过大钢筋安全系数降低,梁的拱度增大;过低预应力不足,混凝土会产生裂纹或毁坏。产生预应力度不准确的原因:一是设计计算时对各种应力损失计算偏高偏低。二是施工控制不严格,对千斤顶、油表检测标定不准确,甚至不检校,如:有的千斤顶的漏油还在用。还有施工中对张拉伸长值和拉力计算不准。如锚圈摩阻损失取值不当等。预防办法是需要通过试验、计算得出准确数据,按此控制施工,严格检验,避免出现错差。

  五、桥面病害

  目前高速公路桥面铺装大多不够耐久,有的通车一、二年就破损不堪,对通行安全舒适十分不利,并会造成社会影响,因此,对高速公路桥面铺装要特别重视,改进设计,加强施工管理。这里把建筑中的体会加以总结,以便参考应用。

  1、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破坏表现

  1)沥青混凝土桥面铺筑不久,便出现大面积剥落,露出水泥混凝土铺装层或梁面。

  2)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出现早期大面积龟裂裂缝,很快致使桥面破坏。

  3)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建后遇雨季便出现大面积坑槽,发展很快,几天之后便露出水泥混凝土铺装层。

  2、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破坏原因分析

  1)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过薄,有的设计厚度50㎜,有的只铺筑30㎜~40㎜或更薄。

  2)水泥混凝土铺装层或梁面受油污、水泥浆等污染,不能与沥青面层相结合。

  3)水泥混凝土铺装层或梁面无拉毛处理,表面光滑,与沥青混凝土粘结不良。

  4)粘层质量不良,不能起到沥青混凝土层与水泥混凝土层的粘结作用。

  5)沥青混凝土面层漏水,水泥混凝土表面防水不良,水泥混凝土强度低,引起表面冻融剥落,致使沥青混凝土面层剥落。

  3、预防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破坏的措施。

  1)沥青混凝土面层宜用两层铺筑,厚度不小于70~80㎜。

  2)桥面水泥混凝土铺装层强度不宜低于C30,越高越好,宜用抗冻抗渗混凝土。

  3)桥面水泥混凝土表面要充分拉毛或洗刨,去除油污、灰浆层。

  4)沥青混凝土下粘层宜同时起到防水层作用,宜用改性沥青或其他洒布材料,不宜用卷材。

  5)沥青混凝土面层宜为密实型结构,用改性沥青为好。

  6)桥梁预制拱度更严加控制,安装后如高程超过设计,要调整设计高,保证桥面铺装厚度。

  7)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要怀路面同步进行,确保铺筑、压实质量。

  4、水泥混凝土桥面裂纹有纵横向裂纹、有龟裂、有表面微小裂纹,出现的原因多数是施工造成的非荷载裂纹,主要是混凝土过稀、空气湿度低、风天、气温变化大,防水剂或其它外掺剂拌和不均,钢筋网没有放好等所引起的。预防办法是降低混凝土坍落度加、强浇注振捣、加强养护、覆盖养生、防晒防风、保持湿润。

  5、桥面钢筋间距不均、贴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青洋河大桥事故就有钢筋的问题。只要精心就会做好,找出一些控制方法。设计上也要增加钢筋用量,减少间距,加密钢筋网。

  六、桥头跳车(见专题材料。)

  七桥梁冻害(见“公路工程抗冻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