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姓都源于河南,没想到宜兴芳桥镇的扶风桥也和河南有关。桥是明代的,不仅是桥名,原来也是宜兴扶风桥乡,这个名,应该是纪念河南扶风人窦氏的吧,因为桥就是由他发起修建的。
扶风桥原是一座简易石桥,宋代由河南扶风人窦氏发起修建,故名,明代天启六年( 1626)由状元周延儒出资重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桥主体用青石,桥栏用花岗石砌筑,桥长19.05米,中宽3.55米,堍宽4.3米。桥孔净跨5.5米,矢高3.4米。扶风桥结构完整,造型优美,桥两边老街依然保存着明清时期建筑风貌,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小镇特色。
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扶风”是河南省的一个县,“天下窦氏出扶风,汉魏隋唐是皇亲;宣帝扶风置平陵,肃宗改名叫兴平”,可见,在河南扶风县,窦氏是个大姓。扶风窦氏也是唐代一个重要的文学家族,特别是在中唐时期,其家族文学与学术发展逐步成熟,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扶风”也是江苏宜兴曾经的一个乡,与河南省的扶风县自宋代起便有了关联。宋时,一个窦氏自河南扶风举家迁往宜兴,山清水秀的宜兴让窦氏家族耕读渔樵、安居乐业。其间,由窦氏发起将村上一简易石桥进行重新修建,建成后,新桥气势壮观,村民来往无忧,为纪念来自河南扶风的发起人窦氏便将桥命名为“扶风桥”。扶风桥由此成了河东河西两岸村民来往的必经之地,直至若干年后桥体自然衰败。
河南扶风窦氏迁来宜兴,也许把他家族的家风、学风和文风也带入了宜兴。相传这里曾经出了一个名师,教出了两个状元,附近几省的学子都慕名前来拜师。桥下的这条小河里曾密密麻麻停满了迎来送往的小船。年迈的老师每天教完了河东的学生,要渡船过河再给河西的学生上课,十分不便也很危险。他的状元学生周延儒得知情况后,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出资重建了“扶风桥”,一时传为佳话。
明代的扶风桥结构完整,造型优美,只是在清代对桥进行修整时,在桥面上加了花岗岩的扶栏,整座桥便有了明清两个时代的风格。明代的桥沿用至今,与桥两边老街依然保存着的明清时期的建筑浑然一体,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小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