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蓝桥》电影中的“桥”就是伦敦那座“滑铁卢桥”,听说多少年来时常有人从那儿下去的。甚至,有人向往于费雯丽的美丽因而殉情……
“伤心桥下春波绿”、“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谁在天津桥上,杜鹃声里栏杆”、“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忆昔午桥桥上饮”、“天津桥上人不识、独倚栏杆望落晖”……一大串、一大串,绘的都是诗人之感、描的尽是人事沧桑!
现代的人把它们引入自己的情怀,煞有其事地当作自己的坎坷遭遇,没有也以为有。托尔斯泰说:“音乐令人发生从未有过的回忆。”
——诗词也当如此!
外国的桥我也曾有过感动。伦敦那座会开启的桥,意大利佛罗伦斯的“老桥”,但丁遭逢比亚特丽契的“圣三一桥”,巴黎横过赛纳河无数座眩眼的桥,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香港特区的赤蜡角大桥都让我佩服、惊讶。还有糟蹋我青年时代无数光阴的上海外白渡桥……这些桥,有的具有典故意义,有的勾起怀旧情绪,有的就只有“过河”的实用价值了。
一生中最想念不止的是宋朝蔡襄建造横跨五里海峡的“洛阳桥”。从泉州到惠安、仙游、蒲田去的话一定要经过洛阳桥,千根、万根、10米、20米、30米长,一米多两米直径,难以想象的大花岗岩石头条,检阅似的昂扬地开向海峡对岸“洛阳”。你在上头走着,你像只小蚂蚁,你舒展衣襟,沐浴着阳光,你满胸满肺都是海风,你狂妄、你笑着、什么都不想只想到自己,你把昨天和明天的烦恼都当做狗屁……你觉得闽南人对外方人真好,好宽的心地,他们才有资格盖开元寺、承天寺,才配建这座伟大的洛阳桥。
秦始皇造长城真傻,得一个“长”字,实用既不可靠,也没什么看头。今天你乘旅游车说去就去,古时候除了镇守边关,几个人上过长城?并给人一种历史的罪恶感。毛泽东对于登临的印象并不佳妙,“惟余莽莽”而已,900年来洛阳桥今天结实得还可以过汽车,坐在汽车上的感想今古相同……70年后的回想里还带着海香!
南方的桥准确地说,江浙的小桥像梦,像一个个从未真实过的微笑的小情人。你会细数往日的桥,桥下涟漪、倒影,一丝飘来鬓边的蛛丝,一线掠过腮边的初春之风。夜晚的桥灯,早晨的薄雾、草香,穿过桥下的橹声,远处雾里有寂寞的野鸟的呼唤……
明义画了一百座江南的桥!
其实一座就足够了!要知道,从桥头抵达彼岸将有漫长的回忆和随想,这是有心人一生美的历程的缩影。
看明义的画——
上了桥,忘了下来。
修桥铺路是善事,画桥也是积德的善举。在桥面前,很少有人不受感化的。明义对桥的精致的体会、出手的讲究、艺术的门道,说来是超乎有益于心智之上的。
青浦县的石拱桥
苏杭大运河上高高的圆孔石拱桥到处可见,厚重、结实,任凭日晒夜露,风吹雨打,都屹立在历史的岁月里。因为运河宽,桥洞高,好些帆船过桥洞不必下蓬,还可以同时有好多条木船经过这里呢!
小时候最喜欢去市郊的大石桥边,坐在那里看各种各样的船只经过,尤其是小火轮过桥,船进桥洞,鸣笛声顿时会因为桥洞的回响而变调。轮上的好多名船工紧张地忙碌着,撑着篙子,有的前后奔走,晃动着手里用棕绳编成的圆球,来隔离来往的船只,生怕船与船在行驶中,彼此碰撞。正在旁边河中行运的小舟上的船民则拼命用力把竹竿撑在水中,以防被轮船驶过时掀起的水浪冲走了自己。马达声、船民的吆喝声、轮船的鸣笛声、还有因船工篙子的起伏上下而溅出的水花,组成了活生生的水上交响曲。
1974年我在五七干校劳动,通向干校的尹山大桥高而大,每次走上桥顶,迎着吹来的春风,真是爽快。然而这样巍峨的大石桥现在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了,代替她们的是高速公路、钢筋水泥大桥和疾驶的各种品牌的汽车。
时代的发展淘汰了祖先遗留下来许多的东西,高高的拱形石桥变成了水泥平桥,运气好的古桥成了文物,被保存起来,命运差的则连尸骨都不复存在。
在上海青浦县郊外运河上还能意外见到这样一座的明代的石拱桥,大约是我们时代大浪淘沙中幸运的漏网之鱼吧!
乌镇的雨和桥
雨中的乌镇给我印象应该是乌青色的调子,到过那里几次都会遇到雨,有滂沱大雨,也有蒙蒙细雨,水乡和雨,大约应该是粘连在一起的吧。撑着伞走在满街的石板路上,望着前面发光的路面和行人倒影,会让你体会到江南雨中特有的情趣。
镇上居民的一切活动似乎也都停止了,除了沙沙的雨声,街上静悄悄的,只能见到早市后人们遗留在街上的瓜皮残叶,偶尔有条夹着尾巴的黄狗在你身边溜过,才使你仿佛知道还有人的存在。
走到乌镇的西栅,到了西市河畔,接着有好几座不小的石桥进入了你的视线,官人桥、坊桥、放生桥、咸宁桥,横跨在河上,直到古镇的西端。再往前眺望,又一座高大的圆形拱桥在街的后面——这是通济桥,而通济桥旁的南北走向处,同样亦有一大圆孔石桥为仁济桥,两座大桥紧靠一起,一个桥洞套着另一个桥洞,桥里看桥这一大景致,大约是乌镇最后的压轴戏。
我寻找入画的角度,讨厌的雨,把我的速写本全部弄湿了,套在塑料雨衣中的相机也不免沾满了雨珠。从街中央往前看仅露出一半的通济桥被左右两边的楼房挤在中间,乌青色浓重的建筑和雨中透明光亮的石桥,组成了强烈黑白的对比的画面。一个在雨中撑伞的行人虚虚的,已走到桥上,他马上会带着你去看大桥的另一边的风景。
东美桥
甪直镇上桥多水多,据完整的记录,以前曾有七十二座半桥。经过了近六十年来的风风雨雨,现有人统计过,目前还剩四十一座。随着旅游业开放,好心的领导把以前损坏的老桥重新改造成了新桥,初看有些唐突,但若干年过去了,新桥也渐渐变成了老桥。如古董铺子里做旧了的新古董,也被混杂在一起,粗一看时还真难辨别真假。
甪直镇自西往东,越往里走,古桥就越多。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为了创作《水乡的节日》一画,踏遍了江南水乡各个小镇乡村。甪直自然是我重点收集的创作素材的地方。镇内有座大石桥,拱形单孔,南北走向。说是始建于明代,桥上两侧有置搁的空栏石,线条自然随性,很有画意。后来选择再三,我就用了这座造型优美的东美桥作为画中的主题,除了在桥上水中的小舟里安排描绘在节日里的乡民,重点在画中刻划此桥的沧桑感,让它和节日中的新气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北岸的左方观此桥之侧面,甚为壮观!暗赭黄色的石条层层叠成雄伟的桥身,亦如壮士的胸膛,石缝中长有杂草,点点绿色倒使古桥越发显得生气勃勃。
新市旧桥
浙江新市古镇,虽然镇上的新区不断在包围蚕食着原来祖先留下来的旧址。但还有许多摇摇欲坠的老屋,小石头砌成的小街窄巷还是坚挺地捍卫着这古老的地界。
新市的石桥朴素大方,两三座长条形的花岗岩石条构造起来的石桥连接在镇间,成了小镇中的交通要道。桥上会有人支架起的竹架晾着洗涤好的衣服,增加了小镇许多色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楼大厦慢慢出现在古镇的四周,现在这座在古桥由于靠近新镇,一座水泥马赛克玻璃幕墙的百货公司大楼耸立在老桥的左侧。唉!这不协调的时尚土建筑,在我的画面上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出现的,左边就让它留白吧,不见为净!
斗门的大雨
斗门的大雨下个不停,全身被淋湿了,连藏在胸前的相机也难免受湿了,躲躲雨吧!在一排河边的民居前稍歇息了一刻,走前去还是大同小异的石桥和河道,又向前走了一段,总期望着有更动人的景致出现。在镇后一个破残的木架的廊棚下望过去,雨中在通向小桥的石板路上,清晰地映出了前面小桥的倒影,而影像随着雨珠在不断地闪动,每块石板在天光下发亮,耀眼得很。木头柱子上晾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布,其色彩和阴雨天的环境色很是协调;河上,两只不怕雨的小鸭子正向前游去……
终于,这感动我的景致让我画出了感动的画面!
禹迹桥
在吴江震泽的东面,慈云禅寺南,有座高高的石桥——禹迹桥。相传早在三国时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为吴江震泽镇前一标志性建筑。
这里写生去过好几次,只是高高的直面而来的大桥的石级,规律又且单调,使人难以下笔。后面粗壮的塔呢,倒好像是为桥而存在的,我桥上桥下,来回走了好几次。找寻入画的角度,观察寻找线条结构中的美感之处,摸索应表现什么样的气氛为最佳。回来后,画了好几张稿子,塔清楚了,桥不突出,正面桥的从上而下的两条侧向的直线,如何才能好看。废了好几张宣纸才画成了现在的样子,还是在雨中,后面的塔在烟雨中感觉会虚一些,上桥的旧石级要好好刻画,在桥上俯视小舟上的渔人,要画出视觉上的透视感。这小小的画幅,反复画了三天,终于完成了,朋友们,应该还不错吧!
好运双桥
江南到处是桥,在纵横交错的河网上为了交通方便筑起了两座相连接的双桥,其实,许多水乡镇上都有,并不希奇。但惟独位于周庄的双桥却闻名天下。
1978年,我因创作《水乡的节日》一画跑了许多地方,最后无意中只身一人来到了周庄。她的典雅、幽静、完整,真如一位清纯恬静的羞涩少女出现在我的前面,在镇内,我看到了十字河道上两座连接起来的古石桥,“世德桥”和“永安桥”,一桥圆一桥方的桥洞,当地人亦称为钥匙桥。造型古朴而有变化,后来我以双桥为主题创作了好几幅作品。
1982年夏,我陪陈逸飞去了周庄,他回美国后,用在江南收集的素材创作了许多水乡作品,《故乡的回忆》一画,就是以周庄双桥为主题,在他的那次画展中展出后被哈默买下后,来中国时送给了邓小平同志。这样使双桥一下子扬名天下。后来逸飞告诉我,这张画是他那次画展最后的一张创作,由于时间紧迫,完成时油画色还未干,在晚上画展开幕前夕时,他才把刚画完还湿湿的画送到展厅,所以,那次展出的目录里没有赶上刊印这张重要的作品。
试想,如果当年没有我介绍陪同逸飞一起去周庄,或者那次画展因为时间关系他没有来得及完成《双桥》这张作品,又或者哈默挑了另外一张画送给邓小平,那么后面这一系列发生的所有关于周庄双桥的故事,也就没有下文了。所以成就一件事,是要有很多的机缘和巧合在一起的。周庄双桥好运!
秋阳初照普庆桥
周庄古镇是桥的世界,无数石桥装点在小镇的缓缓流动的河道上,秋阳下古桥显得明亮又庄重。站在普庆桥下望前面的桥,贞丰桥,普庆桥、梯云桥、富安桥、太平桥、世德桥、永安桥、全功桥、还有蚬园桥、福洪桥等等等等。桥套桥、桥叠桥,数不清也画不完。
8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在浪潮开始波及当时交通不便的周庄镇,商人在桥上搭起了简陋的铁皮小屋,兜售布料的服装。我陪同吴冠中老师在周庄写生,我们站在普庆桥上,前面桥上的铁皮商铺被堵在眼前,吴先生气愤地指责道:这好比一条碧玉带被他们一刀两断。他返苏州后即写一文:《周庄的眼中钉》发表在中国旅游报上,他把剪报寄给了我,我即把此文转给周庄的有关领导并附言,希望他们能重视画家的意见,保护好古镇周庄。后来设在石桥上的铁皮商铺被拆除了,河道也清理了,周庄终于以它原初的风貌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雨后的阳光
原来周庄镇的西边,住着一群依靠水上打鱼捕虾为生的渔民,条条渔舟停泊在河畔,亦是一道可观的风景。在这前面有座通秀桥,行人要穿过一个月亮形的门楼上桥,一看她就古色古香,分外柔和,桥旁住民搭有帐篷,置放竹椅木桌,如阿庆嫂开的露天茶馆,在内喝茶聊天观景,惬意而又自在。真是一张天然好图画。
一天下午,雨过初晴,阳光透过乌云,刹那间全部照耀在石桥之上,如强灯照射,乌黑的云层衬托着发亮的石桥,效果真是强烈而又生动。
用水墨来表现此黑白对比的景色,应有好的效果,先用浓墨画出氤氲滚动的乌云,又要恰到好处留出前面的石桥,真要把握好水墨在宣纸上的走向,废了好几张宣纸才把它完成。
周庄之春
“江南水乡有些古镇并不比周庄差,但为什么惟独让周庄独占了鳌头?”
“周庄比其它水乡都要‘完整’,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
比如你买一件古玩,鉴定是真货,然后“全品相”是最重要的,残缺不全,被修补过的古玩,再真再好也不会受收藏家们的青睐。周庄其实就是水乡古镇中的“全品相”!因为以前交通不便,靠水路出入古镇,反而没有让它像其他的水乡一样遭遇,拆除老房,填平河道,建造工厂企业,因而丢失了古镇应有的特色。上天就只留给了我们一个幸运且完整的周庄作江南水乡的样板。
春天河畔嫩绿色的杨柳随风起舞,小巷、小桥、游人,沿着小河走下去——
一幅幅水乡人家的美景,不由得让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