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故事 >

赏杨明义百桥图 寻一曲水乡记忆
2012-02-02 来源: 网

查看原图
杨明义,一位水墨画家,江南一座座或陌生或熟悉的桥,让他产生一种画不尽道不完的情愫,他历时三年用画笔记录了一段江南情缘——“江南百桥图”,2011年4月24日《百桥图》正式首发了。对他来讲,这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桥,也更加是人生经历的无数座无形的“桥”,也是人生经历的美的缩影。杨明义生在水乡,长在水乡,他的画笔是蘸着家乡的水成熟起来的,可以说,水乡是他终生不弃的创作题材。从2007年开始,他思考怎样更深刻地表现水乡。他告诉记者:“桥是江南风景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江南的风景因为有了桥而变得更美更丰富。画江南风景一定要画桥”。《百桥图》就这样走进了他的创作。翻开百桥图,桥的样式极多,有拱桥有平桥,有石桥有木桥……它们静静的伏在不同的气候下,不同的季节里,按照画家赋予的视角,完美的诠释着江南的淡雅秀丽。著名画家陈丹青说,《百桥图》颇像一个桥的谱系,看了惊讶之余,有些伤感,这些桥正在消失,一个完整的江南风景正在消失。杨明义在这个主题里越走越深,他用100张这个数量穷尽桥在景观中的各种可能性,一张一张往下翻,你会留下一个关于江南的深刻记忆。杨明义的这些桥,很多是他无数次走过的桥,每次都心生感触,桥上满是历史的痕迹,过往者别人的故事,江南的故事“上了桥,忘了下来”是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杨明义江南《百桥图》所作的序言中的话。黄永玉从《百桥图》创作到一半时就为它写序言,之后反反复复仔细阅读了三遍作品,然后款款舒毫,洋洋千言,将人引入杨明义的水乡境界,上了桥,忘了下来。

    01.春雨

    画每一幅桥,我总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几次三番挑个最合适表现她的特点的角度去描绘。这座甪直镇东边的小石桥,是居民交通的要道,我曾在桥的南边写生过。这次在雨中,我避开那熟悉的角度,走到了石桥的北端,新筑在两边的民居白墙迎面而来。

    原来这里看得到对岸的河面,现已经被眼前沿河的居民新扩建的建筑挤掉了,而石桥的栏杆也被墙壁遮住,已不起她的作用了。但在白墙夹缝中的石桥却反而变得苗条起来,雨淋在石桥上反射出明亮的反光,倒影晃动着,屋前墙上的粉红色的蔷薇花已开。水乡春天的气息,蔓延在每个行人的心头。

    甪直镇上大大小小的石桥有几十座,然后这座不起眼的小石桥,在两旁粉墙的簇拥下展示着她独特的风采,上了桥的村姑请你走的慢一些,让我有时间来好好描绘你那婀娜的身影。

    02.早晨的小石桥(临街小桥)

    水乡甪直镇中这座古桥,异常重要。它把南北的街道连接了起来,南边的居民穿过这桥到街上店里可方便购买到许多布料,针线,菜点等各种生活的必需品。桥上的铁栏杆已被行人的手抚摩得闪闪发亮,细细的铁栏杆承载着多少过路人的温暖。桥前住家筑了水泥砖台,平时用来洗涤衣裳,现在放置了几盆绿色的植物,亦有葱,蒜之类的绿苗,也许中午的炒菜时还用得到它呢。两岸边的泊舟,旧墙窗前的绿荫,古老的故事在延续着……

    黄永玉老师这次在湘西凤凰的玉氏山房第三次看了这张画,指着这古桥上发亮的铁栏杆,说:“明义,画它一定很享受”。我答道:“是啊”!你看,这纤细栏杆的结构随着透视的变化,按照大小疏密去认真描绘它,该是多有意思啊!这是上帝赐予给我们画家才能体会到的在这样创作中的享受。

    03.绿荫下的甪直金鼎桥

    走进甪直镇,沿着河道一座座小桥不断涌来。在镇中有一石桥名曰:“金鼎桥”细细的铁栏石桥。我被此桥朴素而简练,不加修饰的风格所吸引了,曾先画过一幅正面上桥处前取景的构图,还觉得不过瘾。

    又一次去那里,偶尔看到此桥的侧面,右边的白墙,门窗和左侧的驳岸、石栏,小街在树荫下天然结合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回到画室,我很轻松痛快地把它一下子就画完了。水墨画中产生的黑白渗透效果是表现水乡的最好形式了。

    04.小巷深处

    黄昏的夕阳,给苏州秋日的小巷,染上了一片橘红调子,前面的小石桥上,饱经风霜的花岗石的桥栏厚重而又粗壮,行人和车辆把桥上的石条磨得光光的。通向桥面的入口地方,被铺上了小石子,这样与那姑苏小巷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沿河的居民依水为生,在河岸边洗涤,在老屋中生活,小船运来的水泥,砖块被堆在路旁,主人准备在老屋的天井空地里搭出一小间,好存放自行车和生活中暂时不用的杂物。秋日的藤花爬上的砖墙开出了耀眼的小红花 ,小巷深处有时传来自行车的铃声,车辆轮胎在小石子街上发出的转动时的颠簸声,隔巷小学堂里的放学铃响了,接着马上一群小孩的喧闹声自远而近,打破了小巷子寂静的气氛。这就是苏州小巷里市民最平常的生活场景。

    05.明月遐思

    走进同里的明清街,没有几步右侧就能见到此桥,造型朴实,平常,桥面上都是用小小的碎石子砌成。此桥一点名气也没有,过桥即是饭店。桥下河上有一大铁船也设饭庄在此,石桥和周围的景色真是格格不入。但看到这斜坡渐上的曲折变化石桥,还有对岸花岗岩的石驳岸,停泊的小船,勾起我童年的许多记忆。苏州城里这样的石桥昔日比比皆是,而如今却都消失了,河道填平了,桥的石块大多被居民们用到别的建筑上去。这就是水乡的宿命吗?

    我搬掉了对岸的饭店,移走了河中的铁皮船,用画笔还给她一个洁净的环境,行走的渔人,小舟,满月,粉墙土坡,明月下,在桥上的一小颗一小颗的小石子发着光亮,用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宁静的画面。

    06.姑苏瑞雪夜

    江南的雪夜是奇妙的,我喜欢在下雪的夜晚出外,望着在茫茫黑夜的灯光下飞舞的雪花,这让你有很多美好的幻想,滋生出许多神奇、温馨而又诗意的情感来。

    一次,我自美国回苏州过年,在一个隆冬的夜晚,朋友请我去新开在山塘街上的一爿名餐店吃饭,家乡的美食,朋友的殷勤招呼,浓浓的友情在这个冬日里暖暖地弥散开来。待席散,走出店外,只见一片满天飞舞的雪花扑面而来,下雪了!街面上,小巷中,已被蒙上一层洁白的雪。美妙的姑苏雪夜顿时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和朋友赶紧走上了桥面,遥望水乡夜晚的新装。眼前所有的景象都是虚幻的,屋子、倒影、在远去的天空,只有屋里透出的灯光和映在水中的光影的色调是暖暖的,好静啊!白雪制造了一个纯洁诗意的天地。飞舞的雪花时时漂在我的脸上,使我清醒起来,我置身在水乡美好的雪夜里,一定要好好画出这不是经常能遇到的动人而又神奇的景色。

    07.高高的泰来桥

    进同里古镇即能看到一条河道东西穿过,在古老的河道前的左侧即是一座高高的石桥——泰来桥。桥身全部用青石和花岗岩建成,两种色彩,加上在石缝中长出的绿色小草的点缀,组成了和谐的图案。在侧面看它,文静幽雅,但走到桥的正面,望过去,猛然一看,原来它是那么的雄伟魁梧,岁月在石级上留下的刻骨的痕迹,想想有多少故事曾经在这里发生过。

    爬上桥顶,遥望水乡,看着来往的船只,两岸一片黛瓦粉墙的建筑,一览无遗,真是置身于真正的水乡泽国之中。

    去过那里许多次了,所以也很清楚此桥的变化。最初桥顶上的栏杆本是用铸成的铁质竖条,整齐大气,颇有民国时期的风格。在风雨日晒,风餐露宿中铁栏杆也已生锈了,腐烂了,最近修了木栏,又在桥上加了一顶桂冠,用竹子搭成的亭子。好像地方旅游局对这样一座宏大的石桥,桥顶上没有点装饰,就有些对不住她似的,大家看了竹编的亭子,她似乎是属于桂林的。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众说纷纭,从我心里说,还是喜欢原来此桥的装扮,简单的生锈的铁栏杆,朴素的石级,在一起排列的很协调,所以我还是画她最初的风貌和印象。

    08.母亲的桥

    位于古苏州城的市中心,马医科15号,我出生成长的地方。“马医科”这个巷名对曾来过我家的许多老师和朋友的印象都会很深。黄永玉老师在写我的文章中提及:他家住在苏州,一个很奇怪的巷子名字。上海程十发老师也在来我家时问我:“马医科,这名字是纪念姓马的医生?还是专门给马看病的医生?”

    前两天,在万荷堂,黄永玉还对朋友们讲起我住的马医科巷,“明义曾经在苏州的家叫马医科,多奇怪的名字,一匹马的马,医生的医,科室的科,”还说,他在1973年时去过我的家,还见过我的父母,现在他问我这房子是否还在?我无奈地回答:唉,早就不在了,被拆掉了。

    解放前,我父亲在那里有个小的制毛笔作坊,还在邻近观前街口开了一爿毛笔店“杨二林堂”。我在那里长大,学画、工作,直到去美国留学。上世纪初,由于市政府的市政规划,这座我们居住了几十年的马医科的老楼就这样被勒令拆除了。母亲和弟弟被迫迁移到了城东北角娄门外的一套窄小的公寓房里。比起以前在市中心住惯了的母亲,生活上种种的不便可想而知了。

    当每次我从海外或者外地归来,总要急着去探望日趋年迈的老母亲。携着她上街去超市买些日常生活用具。穿过巷口南边的马路,经过小桥去菜市场买做饭的小菜,每次走过那石板小桥,总能看到迎面而来的一垛用各处捡来的石块和土砖砌成的墙,秋日的土墙上爬满了瓜藤并开满了耀眼的黄花。身着丽装的人们经过小桥时和那块多彩的墙壁相映着,桥上古旧的石板条,青石横栏,也和来往的行人一起被拥挤着。这是母亲的桥,存在了近百年历史的母亲桥,苏州城里常能见到的,有多少母亲在上面无数次走过的桥。

    09.运河旭日

    古运河畔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那里生活多彩又丰富,河上南来北往的穿梭的轻舟、风帆,撑杆掌舵的渔夫,扬帆启航的船姑,那些依水为生的渔家儿女,船即是他们世代的家。你会看到船舱前的一幅对联,两边悬挂的吉祥红带,舱后木板上会有几盆花卉盆栽,虽是终年生活在水上的渔家也不会忘记他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大部分从外地漂泊来苏的船民,日落时分才是他们的一天的休憩时刻,在舟上整理渔网,修补白天打鱼时被弄破的洞,收起晾晒的衣服和食品。你会看到水上围着的红肚兜的幼童,腰里系着凫水用的葫芦,趴在船板上嬉闹。运河边连空气也是充实的,晚风吹扬起船上的幡旗,缓缓落下的夕阳,照红了每个渔民的脸庞。少年时代我常梦想着有一天也随着他们的风帆,到各地周游。去见识这个世界,写生异地的美景。

    在浙江,大雾突然笼罩了清晨的天地,船上的我原本在运河上写生的计划也被满天的烟雾打乱了。大家在船舱里焦急地待着,一个多小时之后,太阳终于冲出重雾,耀眼的旭日徐徐东升,眼前的石桥,渔舟、鱼鹰终于探出了头来,展示着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汽笛声响了,小火轮开始走了……

    10.苏州园林内最小的石桥

    苏州园林甲天下,其中城东的网师园是以精致幽雅著名,“小园之精品”,著名的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如斯说。

    进入园中央宽大的池塘侧边有一座真可用“袖珍”二字中来形容的小石桥——引静桥,又叫三步小拱桥,三步而逾的小桥。桥下是槃涧,不远处是待潮闸。紧靠东边的白墙边又有一丛长生了好多年的木香花,藤枝缠墙。好像这藤花白墙外加上墙上面的两块镂空图案的装饰窗花,均是为此小石桥而设计存在的。石桥太小了,大家都说这是苏州最小的石桥了。大约去过的人,注意它的存在的人都会感叹地讲苏州人太讲究了,连在脚边下也要造这样一座精致的小石桥。

    初夏,点点洁白的木香花,嵌在藤枝丛丛绿叶中,远处即可嗅到它的香味,这小桥和两侧长满的青苔绿草,深深的池水中时有朱色的游鱼时隐时现,加上后面的白墙、花窗、绿叶、藤条疏密有致。仅仅是园中小小的一角就深深打动了我和来苏的画家和许多的朋友,不要忘记写下了这座苏州园林中最小的石桥名曰“引静桥”。(路人@行者)

    
相关图集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