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江南,在想象中总有一点古韵、又略带一点淡淡的忧伤。就像戴望舒的那首《雨巷》一样。
提到江南,不得不提到扬州,提到扬州,不得不提到扬州的二十四桥。而它又让我们想到的还是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一座城市的一座小桥,竟然因由一个诗人的文笔引发了一个绵延千年的诗会,这是何等的蔚为大观?诗仙李白作完《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还没等众人喝彩,就乘兴而归,一骑绝尘,这么精彩的开场白,一下子把大家的兴致激发起来了,都等着往下看,等啊等啊,一直等到杜牧出现,给名不见经传的好友韩绰写了一封私信:“二十四桥明月夜”顿成天人之语,举座皆惊,自此后,扬州成了“小杜的扬州”,杜牧成了主题为“二十四桥”的扬州笔会的盟主,引得天下风流尽入彀中,击鼓传花,接龙跟帖。这是怎样让人兴叹的文坛胜景!这是如何教人激赏的千古好戏!
“二十四桥”和连同杜牧笔下的扬州,成为烙印般的中国意向、集体记忆和精神胎记,不绝如缕,欲说还休,这是杜牧没有想到的。
我们应该由衷地感谢杜牧,感谢他留给我们的二十四桥梦,如果没有他的文笔,我们的精神图景将多一片怎样的苍白,少一种怎样的色彩呢?真的无法可想。80后作家安意如说得好:写扬州的月夜,再没有人写过他。千载,有多少人从他这里偷了意去,数不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直接将他的诗写进了词里,怪不得王国维批姜夔写的隔,又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落第二手。”评的实在到位真切。
千年以降,被“二十四桥”深深吸引和迷恋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们,穿过春花兼秋月,掠过长亭更短亭,只为那一个魂牵梦绕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