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世界第一跨” 张靖皋长江大桥,跟随记者前往42米深的地下,见识一下这座前所未有的大桥首创的“小隔仓”和“小隔仓施工班”。
从正在施工的一个深井口,经过15层楼梯,记者下到响声震耳欲聋的地底。这里大约4米宽、不到10米长,抬头看天,感觉像“井底之蛙”。这就是一个“小隔仓”。
“小隔仓”的操作平台是在不停晃动的浮台上进行的,浮台下面是地下水。因为混凝土产生水化热,这里异常潮湿闷热。施工浮台中不仅放着大量冰块来降温,还有冷风机不停地呼啦啦转着。
“小隔仓施工班”的工人正在进行凿毛、钢护支撑安装等“填芯”施工。范家平是负责给井壁进行凿毛的,前期浇筑的混凝土壁需要一点一点打毛,打毛的过程中碎石乱飞。但只有打毛好,后续的混凝土浇筑才能粘牢。
这个施工班有60多人,每名工人都配发了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健康状况。这里还安装了各种声光电探测仪器,确保作业安全。
在南锚碇施工现场,半年内,工作们需要开挖出32个像“深井”似的“小隔舱”。
打造这些“小隔舱”的意义是什么?“小隔舱”负责人李靖告诉记者,张靖皋长江大桥主跨2300米,其施工已迈入“无人区”。作为大桥受力结构的南锚碇,拥有世界最大地连墙锚碇基础。围绕锚碇一周的“小隔舱”和中间的“大隔舱”,就像交错互联的“蜂窝”分布,通过下放钢筋笼、逐层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将锚碇四周的地连墙从基坑的围护结构转换成一个整体受力结构,让这个“大秤砣”更加结实,确保锚碇拉起整个大桥重量时“下盘”稳固。
“小隔舱施工”是世界首创,它将助力“世界第一跨” 张靖皋长江大桥“扎稳马步”,打牢根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