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即将于近日开通初期运营,其中,国内首个建在特大钢桁梁桥上的轨道交通车站——曾家岩站也将开通运营。这个站是什么样子?建设时遇到了哪些难点?
换乘平台跨越在运营2号线
10号线二期曾家岩站,位于嘉陵江曾家岩大桥南岸侧,长150米,宽27.4米,设有4个出入口和3个安全出口,建筑面积约13220平方米。车站分站台层、换乘平台和设备用房三部分,其中站台层建于嘉陵江曾家岩大桥上,换乘平台为重约2000吨的两层大跨度钢框架结构钢平台,铺装在大桥桥墩和嘉滨路两侧墩柱上。乘客通过上下楼扶梯便可在3分钟内实现2号线与10号线的换乘。
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过程中,如何将2000吨的整体钢结构平台,跨越2号线轨行区进行架设,成为整个工程的技术难点。
据介绍,曾家岩站换乘平台全长70米,其中40米需跨越正在运营的2号线。
“为解决施工作业空间狭小、作业时间短、风险难度高等诸多困难,我们组织相关参建单位多次研究并赴现场实地勘察,最终采用了‘步履式顶推施工’的工艺进行安装。”这位负责人介绍,该工艺通过步履式顶推机的纵横向液压千斤顶等设施设备,实现对换乘平台钢结构的纵横向移动,即换乘平台的钢结构分块先在拼装区域完成拼装后,再采用液压滑移施工技术和步履顶推技术,将钢结构整体顶推至2号线轨道梁的上方。
与此同时,让钢结构平台在跨越2号线时保持平衡也显得尤为关键。
对此,轨道集团和施工单位还邀请专业团队建立BIM结构模型,提前预估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钢梁的受力情况及所需配重,并进行多次施工工况的模拟和验算,最终顺利完成施工安装。
车站外形与大桥有机融合
“曾家岩站在设计、建设之初,不仅要求工程质量,同时还兼顾了车站外形与大桥的有机融合。”该负责人说。
为让曾家岩站与大桥形成“有机共生”体,车站外立面桁架采用了大桥主体结构的造型元素;换乘平台采用了钢结构+玻璃栏杆的“空中大厅”造型,具有极佳视野;设备用房则采用了深色材料,以此形成阴影效果,让整个车站自然与大桥融为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曾家岩站站厅的天花板造型也结合了外立面结构的相关元素,设计成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与建筑结构的不对称性进行了呼应。
△10号线二期曾家岩站站厅△10号线二期曾家岩站站厅
据介绍,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全长9.86公里,开通初期运营后在鲤鱼池站与10号线一期顺接,形成了继3号线后的又一条南北向大通道,将进一步缓解南岸、江北与渝中之间的交通压力,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
记者 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