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浙江人来说,舟山跨海大桥并不陌生。毕竟,馋海鲜的吃货们可没少在开渔的时候驱车舟山大快朵颐,从今年国庆期间舟山跨海大桥总车流量超过了45万辆次的繁忙,便可见一斑。
自诞生起,由金塘、西堠门、桃夭门、响礁门和岑港五座跨海大桥及接线公路组成,全长46.29公里的舟山跨海大桥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桥群。
在天堑变通途的背后,独一无二的“最大”,同样也带来了许多独一无二的问题。
浙江省交通集团高速公路舟山管理中心桥梁养护高级工程师颜永先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无论是当时的建设和现在管养上,许多问题没前人经验可供参考,都需要我们自己来摸索。”
“独有”的难题带来了创新突破
舟山多风多雨,桥梁又是跨海,每年又有台风袭扰,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当时建设时就带来了许多难度,建成后的舟山跨海大桥,同样面临着养护上“独有”的难题。
“并不是说这种问题世界上其他跨海桥梁没有碰到,但因为舟山跨海大桥的独特地理环境,它的表现和其他桥梁有所不同。”颜永先举了个例子,比如风吹过缆索带来的尾流驰振现象,在舟山就表现得特别强烈。
简单地理解,就是风吹过斜拉桥上第一排缆索,就被缆索“切”成了一个环形的干扰气流区域。而第二排的缆索如果在这个区域内,就会受到气流影响剧烈摇晃。
最后的解决方法,乍一看颇为简单:每隔一段距离把缆索几根并列固定起来。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实则涉及到如捆绑距离、捆绑缆索长度等等前人所未曾涉及的方面,光是提出这个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就破费了一番功夫。
“因为本身像这种特大型桥的话,本身案例就不多,跨海的就更少了,以至于我们遇到的问题就成了特例。”颜永先回忆,当时为了解决尾流驰振带来的影响,他和中心的其他人员除了自己想办法,也是四处找技术单位进行咨询,反复论证不同解决方案的可靠性,最终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
明年开始安装的主缆除湿系统、获得省部级奖项的环境指标采集监控系统、更加节能长寿的硅基LED……一项又一项的技术突破,正是“得益”于这些“独有”的难题。
用更多的技术替代“空中飞人”
这份“独有”,还体现在检测的不易上。
“目前我们对于桥梁的大检是一年一检,日常性巡检是一月一检,而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构件,我们是一周一检。”颜永先说,为了及时发现可能的问题,大量的检查工作,都是依靠人工的。
比如主缆的检查,没检查一趟,都少不了要在20多厘米宽的走道上作业,没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以及过硬专业技巧,根本无法完成检测工作。
为此,浙江交通集团也在不停地在寻找技术替代的可能。
目前,原本同样需要“空中飞人”式检测的斜拉索,已经大量开始使用爬索检测机器人;以往人工检测都十分麻烦的钢桥面检测,如今已经开创性地运用了红外热成像仪;连原本人工检测难以触及的水下部分,如今也用上了潜水检测机器人。
专家团队解决核心技术问题
2021年11月25日,浙江沪杭甬跨海大桥养护管理指导委员会2021年度会议在宁波召开。
“我们自己可以解决排水、防腐等常规的养护管理问题,但像桥梁风振等核心养护管理问题,是需要顶级专家或团队做智力支撑的,而委员会的成立就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核心问题的。”颜永先说,为了更好地解决管养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浙江交通集团邀请国内桥梁各领域知名专家组成了浙江沪杭甬跨海大桥养护管理指导委员会。
“今年我们讨论的重点是涡振、钢箱梁疲劳裂缝、更好的水下检测方案、非通航孔桥拦阻船舶设施改进等方面,都是我们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颜永先表示,今后将进一步优化专家委员会的运作模式,提升世界一流的跨海大桥管养水平。
记者 蒋慎敏 王晨子 通讯员 谢洁颖 强家宽 张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