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涉嫌抄袭事件舆情分析
2020-07-28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赵宁

  (一)事件回放

  近日,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报告书(下称“环评报告”)涉嫌抄袭被终止公示引发舆论热议。据报道显示,3月27日,有网友指出,正在公示的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报告书出现多处错误,涉嫌抄袭湛江航道疏浚项目环评,当晚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终止了该项目环评公示,并责成环评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下称“南海所”),重新组织开展环评。一份曾经被枪毙的项目为何又被环评公示,一份错误百出、问问重重的环评报告又是如何三堂会审得以公示,围绕着这些疑团,媒体进行了抽丝剥茧式地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5日,涉及该事件的信息量达到3326篇次,其中新闻报道380余篇次、客户端文章130篇、微博2500条、微信文章300余篇。

  (二)舆情发展脉络

  梳理发现,被曝涉嫌抄袭之前,该环评报告在刚被公示时就被质疑,不少市民及学者担心该项目会破坏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并引起了广东当地媒体的报道关注。对此,环评单位南海所相关负责人回应工程会进行多项环保评估。3月25日晚,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也表示,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所在区域不属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区,实际运营中也会严格执行生态保护措施,将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然而,上述解释并没有平息舆论质疑,航道疏浚工程是否对候鸟栖息及红树林生长环境造成影响,开发是否会造成二次金属污染等焦点问题被提出来,事件舆论持续发酵。

  随后,有网友发现正在公示的环评报告书上多处出现湛江字眼,涉嫌抄袭湛江航道疏浚项目环评。加之新闻媒体的跟进报道,“33处”“抄袭”“造假”等字眼的出现,强烈地刺激了网友情绪,也瞬间引爆网络舆论,在微博平台上,相关微博点击阅读量达到172万次。

  3月27日晚,深圳交通运输局发布公告,终止项目环评公示,立即责成环评单位南海所重新组织开展环评。3月28日,南海所回应,该事件中涉及项目确系由该所注册环评工程师承担。同日,工程代建单位广东省深圳航道事务中心、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等也对此事作出了回应,后者表示已对南海所相关负责人和报告书的编制人员进行了约谈,并进一步调查核实。

  但这些回应并未从根本上获得舆论的原谅和理解,反而引发了舆论的二次高涨。舆论普遍认为,让南海所开展自查是不够的,甚至是不应该的,让一个公信力存疑的环评机构自我纠正更为可疑。此外,除了涉嫌抄袭造假,该环评报告对鸟类、底栖生物、受污染的海底淤泥的影响评估缺位,这些专业上的漏洞才是报告的硬伤。

  3月29日,南海所再次发布《关于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涉嫌抄袭情况的说明》。对于错误的原因,该单位解释“采用了此前的报告作为模板”。对于这样回应,舆论质疑显然有避重就轻之嫌。

  4月1日,南海所发布第一份调查结果,承认涉事报告确实存在抄袭,对涉事报告书负责人徐玉芬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并启动问责程序,处理结果后续将对外发布。同时,广东省也成立省市联合调查组对环评报告问题进行调查。

  (三)媒体及专家评论

  这份环评报告是如何诞生的?南方都市报3月30日评论,比起“不专业的公众”,环评报告启动公示之前,是如何通过主管部门、项目建设方、专家学者的层层把关审核的?如果说报告中对鸟类、底栖生物、受污染的海底淤泥的影响评估缺位,需要专业技术背景才能发现,错把深圳当湛江的低级错误为何仍能一路绿灯,直达公示?4月2日,该报再发评论,在深圳湾这样一个生态敏感的地区进行疏浚,两个人、一家工程技术公司,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一份环评报告,如此速度、如此效率,是否有敷衍报告之嫌?又是否能保证环评报告的科学性、专业性?这样一份报告,如何上传至官网进行公示?如此监管,是否有草率应付之嫌?

  必须要有人承担责任。南方都市报3月28日评论,毫无疑问,需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有人需要出来为这份蹩脚的环评报告说点什么,谁来起草?谁去审核?主管部门在环评单位开展环评期间有没有过问?一份抄袭的环评报告何以到达公示阶段?如果没有人发现抄袭,这份报告是不是就通过了?抄袭的报告书暴露出深刻的大问题,而必须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南方网3月30日评论指出,编制单位的表现无疑令人失望,但委托机构同样负有责任。

  光明网3月30日也刊发评论称,深圳交通运输局责成环评单位南海所重新组织开展环评,如此处理让人啼笑皆非。对于编制质量如此低劣的环评报告,公信力存疑的环评机构,怎能让其“戴罪立功”?环评报告编写基本质量不达标,这严重违背专业规范,理当给予严厉处罚。作为委托方,为何没有发现“深圳湾变湛江湾”这个明显硬伤?深圳交通运输局内部,同样应启动调查程序。

  环评如此草率是否为了掩饰环境问题。新京报3月30日评论,一个被指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环评却如此敷衍了事。不免让人质疑,环评简单“抄作业”,是否正是为了“略过”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要彻查事件背后的根源。红星新闻3月31日评论,要彻查背后根源所在,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环评招投标程序是否规范,应实事求是调查清楚,并如实公布;更重要的是,不仅要盯住驴唇不对马嘴的假环评报告,也要举一反三进行彻查,防止换汤不换药的问题出现。

  此外,该事件也引起了业内专家学者、法律人士的关注,他们分别从深圳湾航道疏浚项目及环评机制上进行了讨论。

  生物学研究员、林业高级工程师王勇军称,深圳湾有候鸟、有红树林、有微生物等等丰富的生态系统,应该从整体生态环境出发进行评价,而这份报告没有做到。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政协常委王富海提出,要分析这次事件的成因,也许先要评估环评在决策过程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也许就是因为环评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评价单位才非常草率地来处理”。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对环评报告的公示表达了意见,除了公示期相对紧张,要想控制环评报告的公众参与影响力,还认为另有诸多技巧。

  (四)网友观点

  3月25日,南方+就“深圳湾疏浚航道,开辟海上旅游项目”一事发起线上调查,9成受访者不支持该项目实施,3.72%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待详细方案出炉再做判断,支持率只有4.57%,。在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网友对环评评估报告的态度提出批评。

  @萝卜蹲牛男:中科院南海所哦,国字号的机构怎么能干出这种事啊。

  @Kelvin00 :相关政府单位甩锅态度让人发指。恳求有良知专业人士跟进,保住红树林功在千秋。

  @忆与千寻_鸮 :这等抄袭,严肃取缔。其职业素养和专业性被焦躁的心境燃着啦?若只是按项目程序需要,这样机械可复制的环评,倒不如让程序模型去完成。人区别于与机器的是要有责任心和价值体现。

  (五)点评

  从舆情走势图来看,涉事单位的每一次回应,几乎未对整体事件舆情热度的降低贡献力量,反而是助燃了舆论的持续高涨。

  分析认为,该事件之所以能够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舆论反应,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环评报告自身存在硬伤。环评报告本是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但对于深圳湾这一敏感的地带,面对复杂的生态环境,该环评报告仅用时3个月,报告质量及其真实可靠性让人担忧,正如有学者所说,该环评报告对深圳湾的候鸟、红树林及微生物等整体生态环境欠缺评价。

  二是涉事单位的行为冲击了公众的既定认知。环评报告本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唯有专业、真实、客观,其才有价值和意义;而研究所本也应是严谨科学的,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所作所为却与社会赋予它的身份相悖,让人大跌眼镜。公众的惊讶、失望、愤怒等多种复杂情绪交织,共同推动着事件热度冲上舆论热搜。

  三是面对舆论质疑,涉事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回应与处置有避重就轻之嫌。虽然承认报告的出炉存在监管上的不力,但仍在试图为抄袭报告辩解,认知自身错误的诚意不足,整改的决心不坚决。而舆论在质疑道歉诚意的同时,背后真正隐忧的是到底该研究所出具的多少环评,是否还存在类似、未被发现的情况?

  四是对监管缺位的失望。报告从撰写到公示,一个错误百出的报告竟顺利通过“三堂会审”登上政务公示平台,层层监管在哪里,是否有更多的部门为失责承担责任。事发之后,深圳交通运输局责成该环评单位重新组织开展环评,又成为舆论质疑的焦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