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新公路:穿越河西走廊的抗战大动脉
2015-08-21
当年运送抗战物资的驼队。本报记者曹勇翻拍
汉唐时期,通过河西走廊的古丝绸之路仅为驼马之道,其道并不固定。后经明清时期的陆续修整延伸,修建了自陕西、甘肃经河西走廊至新疆的甘新驿道,这条简易驼马牛车道,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抗日战争爆发后,这条“驼马牛车道”因东连兰州,西连新疆、前苏联,成为西北抗战的军事战略要道,为抗战充分发挥了其抗战大动脉的重要作用。
A.数万河西儿女确保“动脉”畅通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铁路、公路、码头等实行军事封锁,内外交通运输中断,国际援助无法进行。为从陆地上打通国际通道,1937年8月,前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援助,修建从苏境内萨雷奥泽克到中国新疆迪化(乌鲁木齐),再经河西走廊到兰州的公路。
1937年9月底,为了了解迪化至兰州公路桥梁的实际情况,前苏联领事馆组织专家考察迪化(乌鲁木齐)至兰州的公路及桥梁,中共驻新疆代表陈云派谙熟河西走廊地理交通形势的西路军电台台长徐明德与西路军战士王玉衡参与考察。11月初,考察小组抵达兰州,历经一个月的考察结束。
为了尽快将前苏联援华物资运往抗战前线,国民政府采取边运输边修路的方式。1938年元月,前苏联给中国援助的第一批物资500辆吉斯五型卡车及载有援助中国的1500多吨汽油,开始运往中国抗日前线。运输车队从新疆入境,沿着古丝绸之路的驿道进入甘肃,经安西、玉门、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到达兰州。但道路崎岖艰难,国民政府负责修建从迪化经河西走廊到兰州的公路,即甘新公路。
1938年5月,甘新公路开始动工修建,国民政府在兰州设立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甘肃省驿运管理处,组建汽车、人力、畜力等各种运输队,调骑5军士兵、民工2万余人承修。还邀请东北大学毕业、流亡来甘的土木工程师罗永忱、郑恩荣等10余人在武威成立了工程处,在各县设工程段,另有军官作监工,并抽调工兵当测地工。1938年11月,全长2925公里的甘新公路全线修通。
张掖人民为修建甘新公路作出了巨大牺牲。一些沿线的农民为了修路,将土房的屋顶拆除,椽子檩子用于工程建设。农民用大车、骆驼、骡马等运送工程需要的土方、石料、砂子。还有许多农民套上自己的牛车、毛驴车到杳无人烟的星星峡一带施工。据资料显示,仅民乐一县,当时赴星星峡修路的就有大车30辆,牛车30辆。张掖各县设立运输站昼夜服务,数万张掖儿女不分酷暑寒冬,日夜守护在近千公里的甘新公路上,确保抗日大动脉的畅通。
B.大量物资经甘新公路运往前线
甘新公路全线贯通后,运送汽油、炸弹、高射炮弹等军用物资和饼干、糖、纸烟、香肠、黄油等生活物资的汽车分批进入这条通道,每次一个队,大的队有汽车三四百辆,小的队也有百余辆。每车有司机、助手各一人;每队有医生一人,医务助理三四人,并配有修理车辆人员数人;每队有大队长一人,大队下分小队,小队有小队长。为了保证运输顺利,国民党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又在河西走廊成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汽车站,办理接待过往苏方汽车的加水、加油。沿途在安西、玉门、酒泉、高台、张掖、武威、古浪、定西、静宁、平凉等县都设有招待站。在山丹县南关设招待所,留苏学生张任之(河北人)任所长,供应援华物资车队人员食宿。
1938年12月,约有6000吨援华物资由前苏联汽车装载经过甘新公路运往抗战前线。其中,有军械、汽油、药品等。仅各种飞机(部件)就有985架(件),炸弹82300颗,坦克82辆,火炮1317门,炮弹190万发,机枪14025多挺,枪弹16450万发,汽车1550辆,担任向中国运送军事物资的汽车多达5260辆。
甘新公路的修建极大促进了玉门油矿的开发,抗战爆发后,汽车成为支撑战争的主要运输工具,“一滴汽油一滴血”,玉门油田开发被急速提上议程,在国共双方共同努力下,经周恩来同意,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属的延长油矿两台钻机通过甘新公路运输至玉门,一批专家和32名熟练的技术工人也通过甘新公路到达玉门,1939年5月6日,老君庙一号油井正式开钻。从1939年8月到1940年8月,共生产原油327100余加仑,炼成汽油51200加仑,柴油39200加仑。在整个抗战时期,“除飞机的汽油经盟部供给外,其它液体燃料供给均由该局努力,赖以不匮。”玉门油矿生产的珍贵的油品,通过甘新公路,运往抗日前线,大大缓解了中国油荒,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战时经济发展给予极大支持。
作为西方援华的重要通道,在抗战初期,每月有上千吨前苏联以及英、美、印度等国的援华物资,通过汽车、马车、驼队经甘新公路运到兰州,再向各地中转。仅1937年秋至1938年夏,就有装备20个陆军师的武器,经过甘新公路运往各个抗日战常同时,许多国际友人、八路军将士也通过这条国际交通大动脉东来西往,到达抗日前线。苏联支援中国的歼击机被分解开来,用汽车经中亚秘密运往中国的新疆伊宁、乌鲁木齐,有的在哈密装配好后,再由中国和前苏联飞行员驾驶飞往兰州。
本报记者曹勇采访整理
(资料由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周琳提供)
作者:曹勇本文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