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韩正“暗访”申城交通揭“小交通”背后大意义
2015-08-12 
        

        图片说明: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视察申城交通情况

        东方网8月11日消息:韩正的“不打招呼的调研”,正在高密度持续。

        与7月下旬极其相似,刚过去的一周,很少见诸公开报道的他,却与不少基层工作者和普通市民不期而遇。这一轮调研针对城市交通,韩正照例轻车简从,直指短板“痛点”,并当面听取普通市民的“吐槽”。

        韩正调研的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和路政管理等,在圈内俗称“小交通”。从发布的调研情况看,市委书记关注的问题亦可谓事无巨细——既有部分久拖不决的断头路,也有近来备受诟病的轨交16号线运能,甚至还有公交专用道的违规占用和商务楼停车难。

        但“暗访”的目的,显然并不是打通一条马路、曝光几个违章。更值得透视的,是“小交通”背后的通盘城市治理问题。韩正的“暗访”,亦旨在揭示一些深层次的积弊。

        而对各级官员来说,既要解决好眼前问题,更能握住背后的“大问题”,才不至于让高层的“暗访”白费心力。

        “显绩”与“隐绩”

        就旨在“摸实情、知真情”,并发现城市短板的调研而言,交通显然是一个绝佳的观察样本。

        一方面,城市运行诸多环节,交通与市民生活的牵连最为密切;存在于交通管理中的问题,也最能影响市民的直观体验。另一方面,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交通管理中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亦是整个城市管理的一个缩影。

        去年11月,韩正曾指出,交通管理和安全管理应成为中心城区城市管理的中心问题。到今年入夏之初,上海连受暴雨侵袭,一度引发交通瘫痪。6月17日,韩正再次强调,交通是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永恒的课题”,并要求相关方面把“补短板放到更重要的日程上”。

        差不多同时,轨交16号线鹤沙航城站,开始逐渐成为舆论众矢之的。由于列车运能设计上的先天缺陷,每天早高峰时,乘客都需在室外等候约1小时方能上车。在居住密集的鹤沙航城地区,这条线路最初的“观光线”定位显得极其尴尬。

        韩正选择这里作为交通调研首站,是对舆情的直接呼应。而其旨在提醒相关方面反思的,则是“建”与“管”的关系,“里程”与“效率”的关系。

        他并不讳言,上海轨交网络的运行效率和网络规模尚不匹配,而“十三五”期间,上海不能再片面追求建设里程,而需将更大精力投入到管理上,实现运行能力和效率的全面提升。“线路建得再多、面条拉得再长,车辆跟不上、管理跟不上,安全和效率都会打折扣。”

        看似说的是地铁,指向的却是全局。“建”与“管”的背后,其实是“显绩”与“隐绩”。对上海而言,追求“刷数据”式的“显绩”不难,但真正需要的却是“看不见的功夫”。这包括科学的规划研判,也包括高效的运营管理。

        这方面,16号线的尴尬,无疑是一个教训。

        久拖不决的致命伤

        “断头路”折射的,则是另一种尴尬。

        就在造访地铁后的下午,韩正相继查看了两处断头路——连接嘉定、闵行的华江路,和青浦、松江的外青松公路。

        无独有偶,两条路的贯通工程均列入2012年前贯通的计划,却迟至今日仍无改观。而据统计,“十二五”之处确定于2010年至2012年间打通的50条区区对接“断头路”,时下竟仍有14条在建,3条未开工。

        “旧账”拖欠数年,不能不令高层感到恼火。被临时召集前来讨论的市、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倒是在外青松公路尚未合龙的油墩港桥下,一名旁观市民情绪激动插话投诉,引起韩正关注。

        上一轮针对城中村和老城厢的“暗访”中,韩正也曾遭遇过路市民的告状。一个是斥责马路乱设摊长期未予整治,一个是批评断头桥的返工就拖了一年,两次告状直指的,都是政府“不作为”。

        对事涉政府部门而言,“久拖不决”的问题纵有客观原因,根本上却难辞其咎。“断头路迟迟不能打通,根本是责任感缺失。”韩正直言,一条路需要来回协调五年,乃至影响全局,“看似硬件瓶颈,其实是软件瓶颈,反映出我们的管理出了问题。”

        这种软件瓶颈,既有单个部门的责任感缺失,更有多地区、多部门间的协同不力。事实上,不少“断头路”迟迟无法打通,恰恰源自不同管理主体间的相互扯皮。这种扯皮往往出于本位主义观念和部门利益,有时甚至成为一些官员的惯性思维。而在全局性的改革创新任务面前,本位主义所致的推诿扯皮,将是一个致命伤。

        这样来看,“断头路”的问题,显然不只在“路”。长期存在于地区、部门间的“断头意识”,更亟待打通。

        从“失之于软”到“依法严管”

        调研途中,韩正还特意查看了道路交通秩序。他观察了乱穿马路、违规变道、路口拖尾等种种不文明习惯,尤其是违规占用公交专用道现象。

        韩正之所以关注这些小节,根本用意在于敦促管理者管理方式的转变,从现状的“失之于软”,转向“依法严管”。

        “良好的城市交通秩序是管出来的,不是宣传出来的。”韩正直言,对交通违法问题,“必须依法严管,严格到让违法者付出足够痛的代价1这与其倡导的依法治市思路完全吻合。他特别提醒,除了警察执法,更要跟上信息化手段,做到规章制度全公开、执法结果全公开,并调动媒体的监督作用。

        而与谈论从严治党问题时一样,韩正也特别强调了“关键少数”:对于各类公务车辆,尤其是领导干部用车,必须更严执法。

        走出“灰色地带”

        令其感兴趣的问题,还有市区停车难。韩正为此造访了闸北长安路上的长安大厦,这里通过多方会商并自筹资金建起机械停车库,缓解了存在已久的停车困局。

        但耐人寻味的是,长安大厦并未被视作简单的“成功经验”。其吸引韩正注意的,恰是表面成功背后创新办法与现行政策间的错位——由于政策限制,这座机械车库始终无法获得规划许可,不得不面临监管空白。

        置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就能发现这个案例的象征意义。改革创新过程中的不少新事物、新招数,均遭遇着极其相似的处境:它们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问题,却无奈于现行政策和制度的脱节,以致处于灰色地带,进退两难。

        韩正对此的表态是,“不能只靠修修补补,必须统筹考虑,否则矛盾越积越多”;对于增量部分,“要从政策设计上予以突破”。而如何面对机械车库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面对创新的问题。很显然,韩正对上海交通提出的“九字方针”——“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对更宏观的改革创新发展同样适用。

        这样的判断,也就同样具有“推一及万”的普适意义:“衡量下一个五年上海城市综合交通状况的根本标尺,是全体市民的真实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韩正对“小交通”的调研并未涉及出租车,他也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体验一把专车。不过,时下争论不休的专车治理究竟应当怎样看,上面这些话,其实已经给出提示。(来源:东方网综合)本文来源:东方网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