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涛:二十一世纪看桥看中国
2015-03-17
一座桥可以连通悬崖峭壁,为百姓带来便利;一座桥可以跨江越海,提振当地经济;一座桥可以催化自主创新,助推行业“走出去”。
“纵观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世纪70年代前要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而到了21世纪,则要看中国。”日前,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海涛在接受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交通报》等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我国桥梁建设的技术水平。
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公路桥梁总数已达到73.53万座,总长度达3978万延米。
“彩虹”飞架民生改善
桥梁大多扼守公路、铁路的咽喉要道。只有通过架设桥梁打通交通要道上的各个关节,才能连接起纵横各地的公路、铁路,形成横贯东西、连通南北的交通动脉。
舟山跨海大桥也称作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由五座跨海大桥组成。其中两座世界级大桥——金塘大桥、西堠门大桥,均于2014年11月通过竣工验收。
事实上,舟山跨海大桥已于2009年12月建成通车,经过了5年试通车运行考验。目前该大桥日均通行量达到1.7万辆次,全年总通行量同比增长10.7%。
在舟山跨海大桥建成之前,舟山居民依靠16艘渡船出行:从舟山定海鸭蛋山码头乘坐渡船抵达宁波白峰码头,再改换陆路交通方式,渡船白天45分钟一班,晚上1小时一班。老家在舟山的颜先生告诉记者,舟山跨海大桥通车之前,居民只能乘坐渡船出岛;如今,舟山跨海大桥成为居民外出的主要通道。虽然渡船仍在运营,但已经偏向于观光旅游。
周海涛说:“这项工程极大改善了舟山地区的交通条件,舟山居民也认为,大桥的建成对当地而言,相当于第二次解放。”
其实在我国中西部边远山区,桥梁对地区交通状况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周海涛认为,中西部地区交通设施更为缺乏,桥梁建设的意义更大。
2011年11月23日之前,云南怒江的马拉底村村民出行只能依靠溜索。这一直是当地村民来往怒江两岸的唯一交通方式。而这天之后,一座农用车吊桥代替了溜索,横跨怒江两岸。“溜索医生”邓前堆说:“再也不用溜索出诊了,重症病人也可以用车送去县医院。”
打通区域经济动脉
对个人而言,桥梁建设带来的切身体验是出行便利;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意义远不止于此。
在东部地区,桥梁建设充分展现出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舟山是中国最大的群岛城市——由1390个岛屿组成,是国内最大的水产品基地。一直以来,当地经济发展受限于群岛与陆地之间低效的交通。这种状况直到舟山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才得以改观。
便捷的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直接反应在当地经济增长数据上。从2009年到2013年年底,舟山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73.8%,旅游收入翻了近一番,一批百亿级的重大项目也选择落户舟山。
目前在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协同发展过程中,舟山跨海大桥发挥的作用尚且难以直观展现,但可以肯定的是,舟山跨海大桥的建成,对利用舟山深水岸线资源、实现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接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真正融入“长三角”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陕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近几年来也加快了桥梁建设步伐。一条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打通,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纽带。
有研究显示,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建设项目,每有1亿元投入,可创造直接就业机会1800个,带动社会总产值增加近3亿元。建设每公里高速公路平均需钢材1000吨、水泥9000吨。加快桥梁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扩大对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的需求,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拉动国民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走出国门
“中国制造”桥梁在世界各地逐渐增多,
建筑业走出了国门。
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跨径斜拉桥、跨海大桥、大跨径悬索桥中,中国建造的桥梁分别占5座、6座、6座。其中,突破千米级斜拉桥建设技术瓶颈的苏通长江大桥荣获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百年重大土木工程项目杰出奖”、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土木工程杰出成就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每一座大桥的建成,背后都凝聚着建设者自主创新的智慧。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游庆仲认为,我国桥梁产业发展到现在,建设、管理水平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交集团公路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许春荣表示,这些成果的取得应该归功于我国结合国际技术以及自身施工实践,不断在桥梁结构体系设计、核心材料研发、关键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的技术攻关。
世界范围内,“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的大桥越来越多。许春荣说:“我们现在‘走出去’,已经能够输出成套技术,把设计和施工全部承包下来。目前世界最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桥——巴拿马运河三桥,就是国内设计公司通过联合体形式,与国外企业同台竞争,并最终竞标成功。”
周海涛表示,未来的桥梁建设技术将向大型化、预制化、装配化方向发展。交通运输部将进一步增加桥梁建设领域的科技立项,健全规范标准体系,把好安全质量关,增强桥梁工程耐久性,助推桥梁建设实现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