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一味崇拜高新技术忽略传统交通工程措施,提防智能交通管控华而不实
2020-08-12 来源:ITS智能交通 

  我国城市交通智能管控在过去20年取得了很大进步和成效,但面对形势依然严峻的城市交通状况,暴露出诸多不足和问题。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长君、清华大学副教授李瑞敏在《城市交通智能管控20年发展反思》中剖析了当前主要问题,总结发展思路,提出发展建议。现将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城市交通智能管控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MS)的核心,也是过去20年来中国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发展重点。但必须认识到,现阶段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状况仍不容乐观,在畅通、安全、效率等方面仍面临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交通发展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基础性问题与交通智能管控中大量使用的高新技术之间存在较大反差,亟须在技术发展思路、理念、科学性方面进行反思、调整和完善。

  高新技术应用所驱动的城市交通智能管控,也明显暴露出对技术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条件等重视不够,对基本交通规律掌握和分析的深度不够等问题。

  高新技术在交通管控领域的有效应用,首先需要对交通问题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和对交通运行基本规律的准确掌握。痴迷高新技术而忽视传统交通工程技术、过于强调机器的“人工智能”而忽略专业人士的“人类智能”,将影响建设投资效益的发挥。

  人工智能实现的基础是对客观规律的精准和深度把握。但由于对交通流规律分析、合理的交通控制策略及精准模型支持的缺乏,大量软硬件投入并未使交通信号控制的实质水平有效提高。

  无论是传统的交通工程技术,还是交通智能管控技术甚或城市交通大脑,都取决于对实时交通流信息精准且全面的采集、对实时交通状况的准确了解和掌握。但现阶段中国城市道路在交叉口实时流量采集仍不到位、在精细化交通管控方面支撑仍然不足。

  城市交通智能管控的目标是人,而不是车、路和设施!正是人的交通行为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交通的不完全可控性,而交通智能管控的本质基础正是要解析各类交通流的基本规律和人所导致的交通的不可控性。

  交通智能管控需要一个基于严格的交通规则意识的交通出行环境。智能管控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交通运行要规则有序。近20年,我国城市交通出行从自行车为主转变为机动化为主,但是众多驾驶人的出行意识还处于非机动化出行时代,而任何没有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不当驾驶行为,都会增加交通的不可控性,影响、干扰或削减交通智能管控的应有效果。

  现阶段中国在培育规则意识方面的具体举措,不管是驾驶培训、考试,还是交通宣传、教育,都还未能很好地把严格按基本交通规则出行作为刚性要求。

  虽然交通智能管控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撑,但当交通智能管控的主要兴趣点和目标过于集中在新技术的应用,或是一味地追求高新技术时,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成了问题。

  交通智能管控需要从服务机动车出行转向服务人的出行。数十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以车为本”的城市交通发展和管理理念永远无法满足机动化的需求,而以此为指导理念的城市交通智能管控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交通智能管控需要充分重视各类可持续交通方式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恰当地运用各类交通管理设施等,体现公共交通优先、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国正逐渐起步的预约出行和不断完善拓展的共享交通,与近年在全球交通界渐成共识的“出行即服务”(MaaS)交通发展模式,在5G、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的驱动和支撑下,将会日渐成熟并推动交通智能管控更快发展。

  未来的交通智能管控应充分整合交通管理部门内部秩序、科技、事故、宣传、勤务等各机构需求,在打牢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交通信息全面精准采集、交通行为规则有序等重要基础的前提下,以业务需求为驱动,推动高新技术的实战应用。

  一方面要继续挖掘现有各类交通检测信息的充分应用,另一方面,必须重新重视和研发应用可靠、有效、高性价比的交叉口交通信息采集技术。不应一味崇拜技术先进而不计经济成本和社会效益,落得华而不实的结局。

  宏观层面,通过系统性的交通组织优化,以“完整街道”“道路瘦身”等理念为指导,增加公共汽车、非机动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的出行空间,引导城市交通结构转变。微观层面,应从空间维度充分优化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资源分配,充分发挥其基本通行能力,再融合动态交通信号控制等智能管控手段,实现时空资源的整合优化与管控水平的提升。

  以规则意识为核心的交通文明需相应地加强和提升。未来应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终身交通文明教育等方式,不断提升出行者的规则秩序意识、守法意识。

  城市交通智能管控需逐步调整关注重心,从支撑执法管控为主向支撑管控与服务并重转变。

  应由真正的交通工程专业团队(而不宜是只擅长系统集成或所谓的大数据应用等的团队)做好所有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渠化、配时和相位设计及协调策略设计等基础工作。

  城市交通大脑是我国科研学术机构和科学家对全球城市交通科技发展的一个贡献。虽然目前仍处在对业务应用的初级理解、侧重各类服务器购置的物理“大脑”建设阶段,但不应仅用于解决交通信号优化、缓解交通拥堵问题,而是要不断加强问题发现、方案优化、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功能,并注重管理者、运行者、出行者协同一体的交通智能管控。

  城市交通智能管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信息物理系统,过多寄希望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带来革命性的成果是不现实的!未来的城市交通智能管控需继续在夯实基础、系统优化、规则出行、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既要重视自身科技水平的提升,也要注意外部环境的优化及基础运行环境的优化。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王长君,清华大学副教授 李瑞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