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魏玉坤、周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发布《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白皮书有哪些重点表述?如何理解这些内容?对此,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在发布会上进行了解读。
中国交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白皮书说,中国正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何为交通大国?刘小明从三个维度对此进行了说明。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整体看,我国综合交通网络规模和质量实现跃升,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断提升。具体看,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网络化。
二是运输服务从“走得了”到“走得好”。面对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持续优化运输结构,不断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出行服务体系日益完善。2019年,全社会完成客运量176亿人次,完成货运量462亿吨。网约车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平台日均使用量超过2000万人次。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量约4500万人次。快递业务量完成635亿件,业务量跃居世界第一。
三是交通科技从“跟跑”到“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交通超级工程举世瞩目,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高速铁路、高寒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特殊地质公路建设技术攻克世界级难题,超大型桥隧技术、港口航道技术以及大型机场工程建设技术领先全球。
“中国交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已经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加快向交通强国迈进。中国交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刘小明说。
以超常规的举措和力度推进交通扶贫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交通要先行。白皮书指出,中国将交通扶贫作为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支撑,全力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坚实保障。
如何看待我国交通扶贫工作?刘小明认为,首先是坚持了“四个优先”,即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以超常规的举措和力度推进交通扶贫。
一组数字见证了交通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安排车购税资金超过1.46万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公路建设,带动了全社会投资超过5.13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共安排了车购税资金2476亿元支持“三区三州”的交通建设,约占同期交通扶贫投入的30%。
“贫困地区‘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刘小明说。
具体来看,解决了出行难,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改建农村公路208.6万公里,其中贫困地区达到110万公里,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打通了大动脉,贫困地区的县城基本实现了二级及以上公路覆盖;畅通了微循环,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全部通客车、通邮政;打通了致富路,交通带动了特色产业、特色小镇蓬勃发展,增加了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白皮书说,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益完善,节能降碳取得实效,环境友好程度不断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在能耗排放上做‘减法’、在经济发展上做‘加法’。”刘小明说。
据介绍,我国在推动绿色交通发展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严格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着力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效能。截至2019年底,全国铁路电气化比例达到71.9%,新能源公交车超过40万辆,新能源出租汽车超过14万辆。全国942处高速公路服务区内建成运营充电桩超过7400个。
二是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交通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节约型转变。高度重视和推进快递包装的绿色化、减量化、资源化、可循环,大力推进可循环中转袋替代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电子面单使用率达98%。
三是强化大气与水污染防治。在沿海和长江干线等水域设立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推动船舶使用清洁能源和加装尾气污染治理装备。加快老旧、高能耗、高排放营运车辆、施工机械淘汰更新,实施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据统计,2012年至2019年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了65.2%。
四是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在建设中实行“避让—保护—修复”模式,推进生态选线选址,强化生态环保设计。推进长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整治,截至2019年底,完成1361座非法码头整改,改善了生态环境条件,更好保障了长江防洪、供水和航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