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央门立交桥即将于6月5日启动大修,该桥自1986年建成至今已运行34年。如今这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立交桥,实际上是江苏省第一座大型城市道路立交桥,在1986年12月28日竣工通车时曾轰动了整个南京城,吸引了数十万名市民到场见证历史时刻。这座立交桥有效地缓解了当时南京的交通拥堵情况,同时因为紧靠曾经的中央门长途汽车站,更是见证了无数个人山人海、渐渐淡出人们记忆的春运景象。
通车时百辆“跃进”汽车列队驶上桥头,数十万市民前来见证
一张老照片,瞬间将人的思绪带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
1986年12月28日,三层互通的南京中央门立交正式通车。通车当天,数十万名南京市民蜂拥而来、聚集在桥下,只为率先一睹“立交桥”的风采。
“通车典礼上,鸽群翱翔,彩球飞舞,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这是这张老照片的文字说明。
南京市民还记得,中央门立交桥通车的那一天,飞机在空中盘旋摄影,撒下彩色喜报;几只硕大的气球“漂浮”在空中,悬挂着“热烈庆祝”字样的巨幅标语;百辆新“跃进”汽车一字排开,从桥上声势浩荡地列队通过,一时间更是将典礼的氛围推向高潮。
据1987年出版的《江苏经济年鉴》记载,中央门立交桥系江苏首座城市立交桥,历时8个月左右的时间建造完成。该工程总投资2480万元,其中主体工程费用1066万元,桥梁每平方米造价为710元。
和机械化操作水平越来越高的现在相比,当年为修建这个工程,设计师和建筑工人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层桥和高层桥施工的关键阶段正值南京盛夏高温季节,时而烈日当空,时而暴雨倾盆。
据记载,1986年7月29日,中层第一块桥板浇筑开始后,为了保证质量,800多名施工人员冒着大雨轮番上阵,连续奋战36个小时,完成了浇筑任务。
在更多的时间里,当年的施工人员则是顶着烈日,奋战在高温环境之中。在南京最炎热的三个月当中,完成了超过一半的混凝土浇筑工作量。最终,这座东西连接龙蟠路和建宁路、南北贯通中央路的首座城市立交“拔地而起”,不仅被评为了“南京市优质样板工程”,也标志着南京市政建设达到了新的水平。
春运时,立交桥下挤满了南来北往的旅客
赵根华从1996年就开始在中央门立交桥一旁的中央门汽车站工作。他在这座桥下工作了18年,也见证了这座桥18个寒来暑往里的变迁。
据赵根华回忆,他第一次见到中央门立交桥是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赵根华坐汽车到南京求学,每次都在中央门下车。
“初次见到它时,只觉得这座足足有三层的立交桥太雄伟了。”赵根华说,“当时桥下还有各类商店,刚刚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脑海里只有两个字——繁华。”
在赵根华的印象中,从前的中央门立交桥人流量非常大。由于中央门汽车站以及南京商厦、金桥市场、玉桥市场等商场都在附近,旅客、游客常在此聚集。“桥下还有各类小吃店、小百货店、水果店等,充满了市井气息。”
由于当时的经济没有如今这么发达,车流量并不算太大,正常情况下堵车的几率并不大。然而一旦到了节假日,由于大量旅客集散,反倒经常会出现堵车。“我记得一遇上堵车,外面的班车进不了站,站内的车也出不去,中央门汽车站里就会更加人满为患。”赵根华讲道。
虽然赵根华没有亲眼见到中央门立交桥建成通车的场景,但每年春运期间立交桥下的人山人海,他却连续目睹了10多年。每年春节前夕,都会有大量的返乡人员在桥下排队,等候从中央门汽车站开往故乡的长途汽车。
“那个时候,春运前10天我们车站所有人员都会停止公休,我们会把车站门檐下写有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字样的加班牌子取下、举起,带领旅客去寻找班车;要么就是手持喇叭,引导旅客排队购票、排队等车。”说起以往的那段日子,赵根华的语气里满是感慨。
如今,经过城市治理,立交桥下各类商店、地摊、小贩都不见了,环境大为改善。“尤其是2014年中央门车站搬迁后,中央门立交桥下相比从前显得‘冷清’了很多。”
专家:曾有效解决南京交通咽喉节点拥堵状况
“中央门这个地方原本就是南京城建史上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地点,对南京的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从事和熟知南京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与发展历程的江苏省设计大师、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教授介绍,南京地处沿江和京沪东西、南北国家运输走廊交汇地带,中央门地段不仅向西衔接着长江大桥、东边连通着火车站、宁镇公路,沟通了104、205、312、328四条国道干线公路,是名副其实的南京对外交通咽喉节点;同时又处在沟通新街口中心地带与铁北地区的中央路—中央北路关键节点上。
“因此中央门既承担了城市对外交通的枢纽功能,又承担着城市内部南北交通的骨架职能。”杨涛讲道,在双重交通压力叠加的情况下,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央门平面交叉口和交通流量完全饱和,事故时有发生,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为此,这座三层式双环形的中央门立交桥被设计了出来。其中,中央门立交桥的顶层是连接建宁路和龙蟠路的快线桥,保障了最繁忙的东西向直行交通(主要是城市对外交通量)的贯通;中间一层的环形交叉口承担了南北直行以及南北东西的转换功能;最底下一层主要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通行通道,以及临近地块的集散交通功能。“这种设计既做到了人车分离,又实现了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的相对分离、通过性交通与集散性、到达性交通的相对分离。”
杨涛说,中央门立交桥通车后,通行能力比以前提高了二三倍,成为交通车辆四通八达的重要调节枢纽。“不仅有效地缓解了该路口的交通堵塞问题、提高了城市运转能力,同时也改善了环境、美化了市容。”杨涛说。
交通的改善刺激了中央门周边地区商业、市场、酒店等功能的不断集聚,诱增了大量新的交通需求。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央门立交桥承载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担负的城市功能也越来越复杂。桥体结构已经发生了老化,裂缝等各类病害发展严重,因此大修势在必行。
“这次大修并没有改变中央门立交的布局,也就不可能增加它的通行能力,只是进行结构的维护和修整,加固立交桥的结构承载能力、消除安全隐患。”杨涛说,“通过这次改造,这座跨越了三十多年风雨的老桥,外部景观也会有所改善。交通拥堵的缓解还有赖于市民出行方式和城市出行结构的转变。”
交汇点记者 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