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日前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会,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为评委主任的专家组对申报科技成果进行评价。由中铁十四局集团、中南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单位完成的长沙地铁3号线湘江隧道《水下岩溶越江盾构隧道施工综合技术研究》、长株潭城际铁路树木岭隧道《城市复杂环境下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京广线敏感区施工控制关键技术》两项科技成果,被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长沙地铁3号线湘江隧道全长2.65公里,下穿湘江和国家5A级景区橘子洲。湘江隧道橘子洲段下方是形成于3亿年前泥盆纪湘江岩溶发育区,此区域的溶洞宛如一个巨大的蜂巢,溶洞见洞率高达80.6%,平均每隔1米就有1个溶洞,在这里施工极易导致地面沉陷、江水贯通,施工难度在国内外罕见。
中铁十四局项目负责人师庆彬介绍,该公司施工团队在长沙地铁建设史上首次选用泥水平衡盾构机,与中南大学联合攻关,通过搭建水上钢平台,将溶洞处理由水上施工转换为“陆地”施工,有效解决了技术难题。同时,施工团队采用创新环保型材料,用钢围筒做“防护墙”,隔断了施工与江水的联系,有效保护了湘江环境。
长株潭城际铁路全长96公里,在施工中,树木岭隧道盾构左、右线先后10次下穿京广铁路大动脉,连续下穿老旧房屋,施工难度在国内同类型工程建设中首屈一指。负担该工程施工任务的3台直径为9.33米的盾构机,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土压平衡复合式盾构机。中铁十四局施工团队通过反复研究及现场试验,不断调整盾构机掘进参数和同步注浆量,成功将地表沉降控制在1毫米范围内,远远小于设计要求的7毫米沉降控制值,被世界隧道协会的国际专家称为“了不起的穿越”。
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两项技术成果在水下岩溶地区盾构隧道建设和城市复杂环境下大直径盾构隧道建设领域有着广阔的推广前景,科研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文/胡琦 程迪 曹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