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严控央企非主业PPP投资专家把脉工程类投资前景
2018-05-10
为了严控央企投资风险,监管部门将持续发力。5月9日,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民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在PPP市场上,央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社会资本方市场的主力军。而大型央企投资PPP领域的方向,一定程度亦体现出市场发展的风向标。按照国资委的安排,下一步,将严控央企投资风险,其中包括制定《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细化投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要求。以及将PPP项目纳入企业年度投资计划管理等。数据统计显示,工程类央企一直是城市建设领域的主力军。据“PPP有例数据服务+投资决策支持平台”统计,近三年,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建筑、中国中冶、中国电建等工程类央企领衔的央企社会资本,在PPP市场中拿下了总额超过3.8万亿元的投资合同,占比超过45%。主业领域竞争激烈经济观察网记者了解到,国资委对于央企未来投资管控的要求包括,严控非主业领域PPP项目投资,严禁开展单纯追求做大规模、不具备经济性的PPP项目,稳妥处置存量PPP项目风险。目前,国资委正在持续开展融资性贸易、内部集资、内保外贷以及债券兑付风险排查,力求化解债务风险。事实上,早在2017年,国资委就曾专门就强化亏损上市公司专项治理,加强上市公司运营情况进行监测,2017年扭亏面达7成以上,试图有效化解退市风险。同时全面梳理中央企业PPP业务情况,制定印发专项风险管控措施,推动中央企业规范有序开展相关业务,切实加强风险防范。经济观察网记者还从国资委了解到,为了严控投资风险,将尽快制定《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细化投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要求。中央企业要严格落实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要求,严禁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投资行为。将PPP项目纳入企业年度投资计划管理,严控非主业领域PPP项目投资,严禁开展单纯追求做大规模、不具备经济性的PPP项目,稳妥处置存量PPP项目风险。陈民认为,随着相关政策主要基调的转变,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降低金融风险成为了焦点。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使PPP的整体发展趋于平稳,但央企在PPP行业中的发展前景似乎变得暗淡,尤其是2017年国资委发布的192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的通知》出台后,负债率趋高的各大工程类央企的日子愈发难过了。事实上,工程类央企在城市建设领域内的地位和优势在短期内是难以撼动的,且做出的贡献不可小觑。但想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求新的发展,提质增效、降杠杆无疑成为了工程类央企需要做的功课。与其他央企相比,工程类央企所处的工程施工主业领域竞争最为激烈,虽然盘子很大,做的都是大项目,但整体利润率却很低。陈民表示,工程类央企很多时候还要受制于自身的决策机制。通常,他们在熟悉的领域内做出的决策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旦进入新领域,这种决策机制就会转变成群体决策机制,导致所作出的决策大部分都是中规中矩,以防范风险为第一要务。这也就导致了工程类央企在一些创新领域上,步调较为缓慢;在一些看不清行业风险的领域内,很难实现大规模的进入。与民营企业相比,这些都是决策机制上的劣势体现。瓶颈包括工程类央企在内的大型央企,在推进投资业务发展时,正面临哪些瓶颈?据PPP有例数据服务平台发布的《全国PPP领域六大央企发展形势》报告显示。在这一轮国企国资改革过程中,工程类央企需要打破政策层面的受限。陈民说:“除了这些市场和企业内部管理因素外,政策层面对工程类央企的发展也有很多限制,如’禁止央企乱投资,要求央企回归主业’等要求,也限制了央企跨入新的领域。加之,其自身也属于比较传统的一类企业,所以内因外素的结合,导致工程类央企并不容易在业务模式上实现创新、突破。”目前,工程类央企的业务模式始终在工程施工这个内核运转,使得其在发展路径上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工程类央企在不同领域内的探索,实际上都是在原有工程施工这个主业内核的基础上进行的业务嫁接,嫁接的业务是表,内里还是以工程施工为核心,如之前的BT、随后的PPP项目等。看似进入了新的领域,但业务导向还是秉承能够带来主业工程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陈民认为,工程类央企的资产负债率普遍比较高,六大央企的资产负债率也普遍都在75%以上。这么高的资产负债率,与这些央企的业务扩张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工程类央企的经营模式就是在通过不断的垫资施工来扩大业务量,工程施工的利润率本就较低,工程结算进度缓慢,而为了扩张,垫资规模持续增大,循环往复之下,项目越多,盘子越大,负债率也就越高。除了从资本市场上融资以扩大权益资本规模之外,想要从本质上帮助工程类央企实现提质增效降杠杆的目的,提高业务利润率才是治本之道。但想让工程类央企抛弃传统主营业务,转行到全新的行业领域,既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这些工程类央企的巨大体量而言,市场上利润率高的领域也没那么好找。他说:“从业务量以及人员配备上看是极不现实的,所谓船大难掉头,说的就是这类央企的处境吧。”案例从微观层面看,陈民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中冶、中国电建6家央企身上,并对其成交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上述六家央企139家一级子公司和71家二级子公司数据信息,以及“PPP有例数据服务+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及上市公司公开信息等统计显示,2015年以来,作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重要手段,PPP模式成为投资领域的焦点。根据PPP有例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成交规模上:2015-2017年全国成交PPP项目总规模为8.4万亿元,其中央企总成交规模达到3.8万亿元,占据PPP项目总成交规模的45%。在成交项目数量上:2015-2017年全国成交PPP项目总数量为7387个,其中央企总成交数量为2718个,占据PPP项目总成交规模的37%。从整体的规模体量上看,央企在整个PPP市场上成交优势较为明显。在6家央企中,相比其他央企,中国建筑在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西北、西南各个区域PPP成交数量都比较靠前,在全国各个区域全面发力,而在华东、华中、西南三个区域的成交数量优势尤为明显。在华东、华中地区,6大央企的成交数量均比较多,除中国建筑在该区域成交数量优势较为明显外,其他五家央企的成交数量差距并不大。在华北地区,六家央企的成交数量均不多,而中国建筑和中国中冶与其他四家央企相比,成交数量优势较为明显。在西南地区,中国建筑成交数量优势较为明显,中国交建成交数量较少,其他四家的成交数量差距并不明显。华南、西北、东北地区,六家央企的成交数量差距并不明显。而东北地区,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引发投资者对本地区的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这导致了东北地区的PPP项目相对较少。下一步,包括工程类央企在内的各大中央企业若想在投资领域取得新的突破,陈民开出的药方是,先在常规管理层面寻找突破。他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节流,可以说是所有企业都会做的一件很常规的事情,工程类央企也可以在管理功能及策略上进行改进,寻求内部的节流。当然在短期内,很难通过这样的常规手段改变央企高负债率的这一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