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017-12-04 
   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最早记录于80 年代的公路收费系统的研制,这是我国第一次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用于监控和管理系统。此后的十年间,我国全面跟踪国外ITS 的发展建设,随之而来的各种相关技术使得我国在卫星定位、自动导航驾驶、城市车用GPS 定位、城市车辆管理等系统逐渐建立、完善起来。二十一世纪初期电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ITS 在我国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并由此产生了“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现代中心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专项”、“汽车电子产业化专项”、“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等项目。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建设,2016 年我国新增高速公路6,000 多公里,总里程突破13 万公里。在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发展的同时,交通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也有显著提高,智能交通在许多城市和交通运输的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交通建设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交通业的优先主题之一。我国在2000 年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协调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发布了《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在“十五”期间,我国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开展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关键产品开发及示范应用,促进了以智能化交通管理为主的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多个城市进行了智能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在公路、公交、城市等领域相继实施了大批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项目,其中若干重大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得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引导了交通运输、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的相关单位来参与ITS 行业建设,培养形成了我国ITS 发展研究和产业化推进的基础。

       2、科技引领智能交通发展

       通过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创新成果,我国 ITS 的技术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从“十一五”开始,“863 计划”将现代交通技术列为一个单独的科研领域开展研究,且与科技支撑计划配合,通过开展对智能交通管理前沿技术的探索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战略产品,解决了部分制约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技术瓶颈和战略性难题。进入“十二五”以后,为了突破交通管控及安全的瓶颈技术,保障交通运力的高效安全,国家科技部在“863 计划”中,围绕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发展的要求,对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系统、车路状态感知和交互系统、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综合交通枢纽智能管控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发布局。

     3、智能交通应用发展显著

       自 2008 年以来,我国结合重大活动,对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进行了大范围的集成应用,包括国家高速公路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北京奥运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远洋船舶与战略物资运送在线监测系统等。其中高速公路联网电子收费(ETC)和服务系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应用的智能交通系统。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2016 年9 月,ETC 用户接近4,000 万,29 省(区、市)ETC 专用车道13,291 条。我国的ETC 行业在2012年的市场规模仅为5.39 亿元,2015 年已达到13.22 亿元,年增长速度超过百分之三十。预计未来几年,我国ETC 行业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