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建立老地名数据库,部分新规划道路结合老地名命名
2017-08-24
(原标题:上海将建立老地名数据库,部分新规划道路结合老地名命名)
面筋弄、火腿弄、药水弄、糖坊街……上海这些生活气息浓厚的路名你知道多少?
上海市科协在《关于让上海老路名续写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的建议》的提案时建议,文物保护部门应像对待地面文物那样对待老路,必要时可通过立法保护。文物保护部门可在道路牌周边竖立说明老路名历史的纪念性牌匾;还可通过艺术雕塑,将老路名的文化内涵示现复原。
近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在答复中称,上海正进行全市范围的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将全面摸清本市各类历史地名的“家底”,并建立相应的老地名数据库。同时,将结合地名普查成果,对现有老地名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对老地名的保护及利用。
上海市科协:老路名保护必要时可立法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市科协递交《关于让上海老路名续写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的建议》的提案表示,上海有不少老路名,如浦东新区的烂泥渡路、长宁区的法华镇路、普陀区的药水弄、原南市区的地方厅路等,它们是上海建城700多年的见证,其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明代甚至元代。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历经沦桑,尽管不少老路老街的历史风貌尽失,但不少老路名还是被保留了下来。”提案称,它们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上海人的情感记忆。这些老路名,在土得掉渣的外形中,充满了地方历史文化元素,反映了历史的人文环境,彰显了城市的魅力。
豆市街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尚存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老路名,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至少还有如下几条:芦席街、面筋弄、筷竹弄、草鞋湾路、火腿弄、糖坊街、硝皮弄、花草弄、猪作弄、盐码头街、外咸瓜街、竹行码头街、油车码头街、先棉祠弄、旧校场路等。
为此,提案建议,文物保护部门会同路政部门、道路建设部门,对待老路、老路名要像对待不可移动的地面文物那样,必要时可通过立法,通过认真仔细的勘查,寻绎老路名的文脉、渊源和历史沿革。在对上海旧城区改造建设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这些老路老街的历史风貌和道路走向,保留老路名。
同时,对每一处老路名,可在路政部门竖立的道路牌周边,由文物保护部门另竖一块用中英文双语说明老路名历史渊源的纪念性牌匾,让所有来上海观光购物的海内外游客,都能了解老路名的历史沿革。
此外,还可结合城市雕塑,将老路名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艺术雕塑,直观形象地示现复原。如在蔑竹街,可通过雕塑,重现当年工匠们把整根茅竹劈成竹蔑,再编织成竹篮、竹筐、竹凳、竹椅等器具的场景和过程。其它如工匠们制作芦席、草鞋、火腿的场景均可通过雕塑复原示现。
上海市归土局:将建立老地名数据库
对于上述提案,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答复称,在上海旧城更新建设中关注历史地名的保护确实十分重要,上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历史地名文化的保护。
据透露,自2010年起,上海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在浦东、宝山、金山、奉贤及崇明等5个区县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对区域内的历史地名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考证和梳理,建立了相关数据库。
目前,上海市规土局正在进行上海全市范围的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在开展地名普查的同时,历史地名普查、地名包含的历史文化属性撰写与考证等普查工作的重要内容,都将作为地名普查成果,纳入地名普查数据库。上海将充分利用地名普查的契机,全面摸清本市各类历史地名的“家底”,并建立相应的老地名数据库,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上海的地名文化提供基础保障。
同时,本市正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名专项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对接规划编制及审批部门、各区县地名办,要求其在地名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过程中,结合地名普查成果,对现有老地名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区老地名的保护及利用。如虹口区的畅心园路,青浦区的盘龙浦路、顾会浦路等,都是结合老地名命名的新的规划道路名,规划道路名均已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予以明确。
针对上述提案提出的设立纪念性牌匾、雕塑等加强地名文化宣传的建议,市规土局表示,下一步,计划结合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风貌保护道路,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拍摄纪录片等多种方式加强老地名的宣传。同时,在雕塑设计方案审批管理过程中,也将进一步加强对于老地名文化的敏感性,对雕塑设计方案结合地名文化提出相关优化建议。
附上海部分老路名历史渊源:
烂泥渡路:位于浦东的小陆家嘴中心区域。一百多年前,这儿是黄浦江的一片滩涂。每当潮涨潮落时有泥沙在这里囤积起来,生成了新地块,吸引了大批以捕鱼为生的先民。当时,浦东从东昌路到陆家嘴这段江边都是小划子小舢板的码头,形成了一个名叫“赖义”的渡口。
由于黄浦江经常涨潮,使这里泥土潮湿,来往的人天天在这块泥浆上拔进拔出,泥浆里的鞋子不计其数。人们干脆就叫出了“烂泥渡”(赖义的谐音)这样的小地名。
法华镇路:上海西区一条颇为著名的“古道”,它得名于北宋开宝年间所建的法华禅寺。起初这里只是条河,俗名“法华浜”,直到1958年,才被填浜建路。说它是“古道”,因为相传法华镇是上海地区最早出现的小镇,更有“先有法华、后辟上海”的说法。
药水弄:位于普陀区东南部,西康路以西,西与北两面临苏州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展到小沙渡一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将制造“三酸”的江苏药水厂迁至境内,后地名遂改称药水弄。
面筋弄:在黄浦区中华路尚文路公交站附近。据说之前巷弄口有卖油面筋的,因此就叫面筋弄了。
面筋弄
火腿弄:位于黄浦区大东门里、复兴东路旁。据记载,火腿弄过去是集中制售腌腊食品的地方,所以得名火腿弄。不过,也有老人说,是因为这条弄堂弯弯曲曲的,所以才叫火腿弄。
火腿弄
外咸瓜街:这条路所在的小东门地处十六铺的里边,在这小圈子里曾经几乎都是咸鱼行。由于当年卖咸鱼的都是宁波人,宁波话“咸鱼”发音为“咸瓜”,久而久之,这条路就叫“外咸瓜街”了。如今,咸鱼摊已经绝迹,这带区域已经规划为外滩金融带,这些“码头文化”的历史道路街巷名称得以保留。
外咸瓜街(原标题:上海将建立老地名数据库,部分新规划道路结合老地名命名)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