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促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加快发展
2016-09-23
(原标题:共促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加快发展)
昨日,“成都造”首列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在中车成都公司新都厂区下线,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也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在昨日举行的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中铁二院、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地铁公司等的企业代表及业内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望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徐银光:
“四川轨道交通产业链完整,在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工程建设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但在整车制造、装备制造等领域还相对薄弱。”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徐银光介绍,在科技研发领域,四川有西南交大、中铁二院、成都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等;在技术服务领域,有中铁二院、中铁科学研究院等;在装备制造领域,有中车成都、新筑路桥等;在运营维护领域,有成都地铁公司、成都铁路局、中车成都公司等。
“轨道交通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徐银光介绍,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例,目前,我国已有近百个城市规划了约3万公里的地铁线网,有200多个城市具备发展中低运量新制式轨道交通的条件,并已规划超过5000公里的新制式线网。截至目前,已获得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批复的城市有44个,规划新建线路总规模4705公里,总投资计划超2万亿。“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行业潜力巨大。”
“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重点,应着眼于新技术、新制式带来的高科技新兴产业。”徐银光表示,轨道交通传统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竞争也比较充分,要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就必须走差异化的道路,重点在更快、更难、更新上进行创新和产业布局。“比如,中铁二院在高铁、区域应用和新制式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可以发挥勘察设计的纽带和引领作用,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他还认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产业,还应加大协同,抱团发展,巩固省内轨道交通的传统优势。同时,要扩大应用区域,抢占新的区域市场,如西南西北地区、海外、市郊、二三线城市等。“积极抢占轨道交通高科技新兴产业,是未来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重点。”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迎来“黄金期”
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恒:
作为四川省56个重大项目之一,中国中车“十三五”重大投资项目,在西南地区建设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多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中车成都公司一期投资18亿元,新建各类厂房约26万平方米,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动调线及其他辅助公用、办公设施。
“中国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地铁板块正式投产,开启了中国中车在西南地区产业布局的新篇章。”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恒表示,作为国内第一家专业修理内燃机车的企业,自2014年,中车成都公司实施转型升级、退城入园战略,拉开了公司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序幕。
他还介绍,目前,出台的《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四川运营铁路里程新增1400公里,有轨电车600公里。到2020年,成都形成13条地铁路线,总长达508公里。“在此形势下,四川盛成都市将迎来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黄金期。”
为了加快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强力支持下,中车成都公司已经成立了西南营销中心、西南研发中心和西南质控室;完成了对成都公司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技术、制造能力的平移;构建了“两地三厂”的生产技术一体化管理、质量控制一体化管理、项目执行一体化管理、售后服务一体化管理。“未来,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将承担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在西南地区的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生产制造等业务。”高恒介绍。
高恒满怀信心地表示,中车成都公司正积极构建产业集群,形成以地铁车辆、现代有轨电车、城际动车组、高速动车组、国铁客车为代表的整车造修;以跨坐式车辆、悬挂式车辆、磁悬浮列车等多制式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全面发展模式。
轨道交通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体部部长李忠: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轨道车辆需要也越来越大。“2015年末,国内共有26个城市开通城规交通运营,共计116条线路,运营里程达到3618公里,其中地铁2658公里,其他制式城轨交通规模960公里。”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体部部长李忠介绍,目前,国内20个城市拥有两条以上城轨交通线路,运营规模快速增长,已经逐步形成网络化运营格局。
而随着城轨的发展,也带动了对多元化城轨车辆的需求。据李忠介绍,在3618公里的运营线路中,地铁为2658公里,其他制式960公里。2015年新增445公里线路中,地铁297公里,其他制式148公里(占比33%),首次出现7种制式同时在建,多元化的轨道交通协调发展逐渐呈现,网络结构逐步形成与完善;到2020年,其他制式占比将升至40%左右。
“随着全球深度合作和交通运输需求增大,对轨道交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针对新的技术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据他介绍,在此形式下,就需要城轨交通各领域开展多种合作模式,不断提高产品的智能化和舒适性水平,满足生活方式个性化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系统安全性和效率,不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可维修性、降低全生命周期使用维护成本。此外,还应开发适应不同线路条件、不同运营方式的高适应性,以满足城市的快速发展。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起步早基础牢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朱志国: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起步早、基础牢。”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朱志国表示,不仅在轨道交通领域拥有强大科研教育基储雄厚的勘察设计实力和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云集了西南交大、电子科大、中铁二院、中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行业领先的科研教育机构,拥有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知名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还拥有中铁二院、中铁科研院等多家国际一流的勘察设计企业和中铁二局等众多国内施工建设领域的骨干性企业。
据朱志国介绍,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成都也形成了“一校一总部两基地”发展格局。“一校”,即进一步树立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领域“尖端学术权威、创新转化源头、产业人才摇篮”世界名校地位;“一总部”,即以金牛区为中心,建成世界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孵化与服务总部;“两基地”,即以新津和新都制造基地为载体,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同时,随着成都地铁建设速度加快,未来将开展区域内多种制式的轨道交通线网的研究和规划,形成高、中、低运量互为补充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而这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带来更大发展机遇。”朱志国表示,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的正式投产,将对成都进一步构建轨道交通产业链,实现更大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坚定了企业投资信心
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金坤:
“巴山蜀水织锦绣,地铁生活扑面来。”在谈到成都轨道交通振翅腾飞的发展状况时,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金坤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目前,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地铁1、2、3、4号线;到2016年年底,预计运营、在建里程将达到465公里;同时还制定了中心城区织密成网、天府新区基本成网的两城网规划。”俞金坤介绍。
“无论是成都高速发展的轨道交通产业,还是中车集团高瞻远瞩的战略投资决策,都给公司留下了很深印象,也坚定了我们在成都投资发展的信心。”俞金坤表示,作为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的参与者,今创集团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增长,而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所缔造的辉煌,更是让他为之大为惊叹。
“经过考察,我们认为成都市拥有广阔的市场机遇,必将成为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的核心区域之一。”俞金坤表示,目前他们的新厂址选在新都,一期建设4万平方米厂房,已正式启动,预计在2017年上半年建成投产。
外引内培强化轨道交通产业链
西财智库CEO、首席研究员汤继强:
“中车集团成都机车厂运用新技术的新产品下线,标志着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里程。”西财智库CEO、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表示,在轨道交通的辐射下,所涵盖的区域城市配套逐渐完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新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使得城市品质得到提升,城市聚合度和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提升,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他还介绍,轨道交通产业是成都市确定的五大突出发展产业之一,《成都制造2025规划》提出,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达到1000亿元以上,整车制造能力达到4000辆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西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维修和检测基地,“一带一路”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基地。
他还表示,在现有轨道交通产业基础上,应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强化产业链优势部分、完善产业链缺失部分、提升产业链薄弱部分。通过要素引导和政策引导,着力扩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生产规模,提升装备制造产业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完善装备制造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形成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全产业链。同时,积极培养轨道交通产业链中的增值服务部分,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创新轨道交通的商业服务模式,培养更多产业人才和提供维保及其他工程服务。
推动轨道交通企业实现本地化生产
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沈卫平:
“按照规划,成都正加快形成一校一总部两基地空间布局。”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沈卫平介绍,公司目前正推动轨道交通制造企业在成都设立生产基地和测试平台,实现本地化制造和板卡开发,做大做强轨道交通产业。
“为大力促进轨道交通成都研成都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沈卫平介绍,公司与金牛区、中铁二院、西南交大、中国中车共同发起成立“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铁二院、西南交大、中电十所、中电二十九所等12家单位共同发起“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联盟”。
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吸引海瑞克、中铁装备、中车青岛四方、中车长客、今创集团等一大批盾构、车辆、信号、车辆大部件、牵引系统,在成都设立生产基地、研发基地或测试平台。目前,3号线、4号线的B型列车已在新津基地实现本地化生产;7号线A型铝合金列车已在新都基地生产。
沈卫平还介绍,当前,成都地铁正在探索新技术,实现轨道交通的绿色发展、节约发展、低碳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技术、减震降噪技术、实现盾构本土化制造、关键系统大部件本地化、智能检测与故障预警系统等,进一步加强与牵引、车门、空调、供电等关键系统制造商的合作,进一步实现本地化生产。
本报记者杨彩华王李科摄影谢明刚
(原标题:共促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加快发展)
本文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