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路网规划出台 成都将新增1200公里街巷
2016-08-12
8月8日召开的成都市政府第122次常务会议提出,实施小街区规制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推进小街区街巷加密成网,有利于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有利于促进人情味和街坊感回归,有利于提升城市品质和宜业宜居水平。要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谋划好道路交通、城市更新、产业布局等,强化规划引领刚性执行,尽快完成中心城区路网体系“3900+”建设目标。要强化文化传承、保护与再现,让街区街巷成为识别度高、吸引力强、文化内涵深厚、个性魅力独特的特色街区,同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创新工作机制,坚持“统一规划、分区实施,市级统筹、区为主体,系统推进、综合整治、成片提升”的原则,全面推进小街区加密成网建设和街区整治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大单位、大院落打开围墙,共享区域通道。
8月9日从市规划局了解到,《基于“小街区规制”的成都市中心城区“3900+”路网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完成。按照《规划》,成都市将通过多种途径新增街巷,丰富城市“毛细血管”。
●小街区街巷加密成网,有利于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丰富城市的“毛细血管”,街巷与市政道路共同构成路网体系
●通过增加街巷,进一步强化路网功能,形成外通内畅的道路系统
为何制定该规划?
加快推进“小街区规制”促进街道空间“以人为本”
2015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小街区规制”规划建设的要求。2015年8月,成都市规划管理局下发《成都市“小街区规制”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提出“小街区规制”是指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并要求道路网密度宜不低于10公里/平方公里。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对以上规定和意见进行深化研究和落实,针对路网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进行评估与优化,加快推进“小街区规制”,促进街道空间“以人为本”。
规划解读
现状
中心城区规划路网密度与“小街区规制”要求存在差距
《规划》首先对成都市路网系统规划与现状问题进行了剖析。成都市中心城区路网总体形成“环+放射+方格网状”布局;规划总里程约3900公里;规划路网密度8.0公里/平方公里。目前中心城区路网系统总体格局已基本形成,现状总里程约3100公里,现状路网密度为6.3公里/平方公里,实施率为80%。而中心城区规划路网密度为8.0公里/平方公里,达到《意见》要求,但与成都市“小街区规制”要求10.0公里/平方公里有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成都市中心城区规划路网密度呈现圈层递减的规律——一环路内路网密度为10.3公里/平方公里,满足“小街区规制”要求;一环路至三环路之间路网密度为7.9公里/平方公里,基本达到《意见》要求;三环路以外的路网密度为7.1公里/平方公里,与标准差距较大。以总规控制单元(约5平方公里)进行分片区评估,路网密度差异较大——10%的片区满足“小街区规制”要求;46%的片区达到《意见》要求;14%的片区与标准差距较大(不足6公里/平方公里)。
成都中心城区还存在现状路网系统不完善的特点——快速路系统未完全形成;次干路以上级别存在未建路(断头路)242条,约470公里;存在未按标准实施的低标路39条,约246公里(其中快速路包括三环路、四环路及10条放射线共197公里);存在局部通行不畅的阻梗路8条,阻梗段约4公里;部分节点转换能力不足。基于以上原因,存在35处常发性交通拥堵路段。
此外还有以下问题:慢行功能被弱化——国家规范中确定的四级体系更多强调机动车通行功能;河道两侧通道不通,绿道未成网;轨道站点接驳“最后一公里”的慢行环境差。道路层级划分未完全落实到每条道路上——断面设计上机械地将道路资源按照宽度等比例放大和缩小,导致道路断面同模式。国家规范中市政道路规划控制的最低宽度为12米,12米以下巷道在旧城改造中未充分保留,在新区规划中缺乏规划控制。
理念
街巷与市政道路共同构成路网体系
那么,《基于“小街区规制”的成都市中心城区“3900+”路网体系规划》的理念和目标是什么呢?
首先是绿色交通——2030年中心城区交通模式目标为“778”,即机动化占全方式的70%,公交占机动化出行的70%,轨道占公交出行的80%,未来中心城区将形成以“公交(50%)+慢行(30%)”为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同时,成都市提出优先发展“轨道+常规公交”的公交系统,构建“公交都市”的发展目标。因此,道路系统应体现绿色交通的理念。
其次是开放共享——公共街区内部的贯穿通道及居住社区之间的巷道可实现资源共享,依托河道水网、城市绿地打造高品质、网络化、设施共享的绿道慢行系统,丰富城市的“毛细血管”,与市政道路共同构成路网体系。
而该次规划的目标是理顺城市路网体系,通过增加“街巷”进一步强化路网功能,形成外通内畅的道路系统,实现“小街区规制”,中心城区路网密度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
手法
增加街巷以大幅度提升城市路网密度
面对成都市现状,《规划》提出,在国家规范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体系的基础上,增加“街巷”和“廊”,以构成“5+1”级道路体系,大幅度提升城市路网密度,丰富城市的毛细血管。
什么是“街巷”?《规划》中明确街区内部及居住社区之间的公共通道,可采用统一铺装,不设路缘石,不画车道线,实现机非人混行,交叉口采用小切角;而“廊”指依托轨道站点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的慢行廊道空间,包括地下步行通廊、地上建筑二层连廊或跨越道路、铁路的人行天桥等。
同时重构道路布局标准与断面,明确“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街巷”五级道路的布局标准及断面设计形式。其中快速路、主干路间距为700—1000米,贯通长度不小于5公里(至少贯通两条环路或者放射线);机动车道宽度3.5米,红线内人行道宽度不小于3米;机非连续隔离,慢行与车行互不干扰。次干路间距为300—500米,贯通长度不小于2公里;机动车道宽度3.2—3.5米,人行道宽度不小于3米;原则上机非隔离,且设置不小于2.5米的非机动车专用道,保障慢行顺畅通过。支路则自由布局,原则上可自由过街,形成沿街商业,压缩机动车道(3米),拓宽人行道(不小于3米),丰富街道空间,强化慢行通达性和舒适性。街巷为街区内部及居住社区之间的公共通道(宽度5—12米),可采用统一铺装,不设路缘石;不画车道线,实现机非人混行,交叉口采用小切角或不切角。
实施
通过多种途径新增街巷丰富城市“毛细血管”
《规划》提出,首先要确定已规划道路的等级。对已规划的3900公里道路按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进行逐条等级划定。其中确定快速路20条共计293公里,承担过境和区域快速机动车交通功能;主干路80条共计628公里,承担城市各主要区域之间的机动车交通联系功能;次干路总里程1008公里,承担区域内部机动车交通集散功能;支路总里程约2000公里,承担片区内部交通出行功能。
其次是通过多种途径新增街巷,丰富城市“毛细血管”。
途径一:为增加贯通居住区之间的小街小巷,将既有公共通道开放并允许机非人混行及路边停车。这种方法适用于旧城片区。
途径二:为开放公共设施类街区,利用内部公共通道及边界作为“巷”,具体形式包括行政办公、公共服务类街区——不设围墙,建筑间形成公共空间,构建面域展开的步行环境;综合商业类街区——形成街区内公共休闲空间,营造浓厚商业氛围;科技研发类街区——打破传统“科研大院”式管理,园区内公共空间对外开放,形成舒适宜人的交流空间。
途径三:未建片区结合控规更新增加市政道路,且在地块规划条件及新建项目方案审批时,明确地块内增加公共通道,具体手法包括对超过“小街区规制”建议规模(50亩)的地块进行分割;在服务设施用地、中小学用地及体育场馆用地等交通吸发量较大的用地与周边用地之间设置市政道路或通道。
途径四:依托河道水网新增沿河通道,形成高品质慢行通道系统——对中心城区“6+76”的河道水网体系进行综合提升,实现岸线、通道、绿化“三通”打通457处通道不通节点,打造沿河流水网的慢行通道。
《规划》中表示,按照以上路径,对15个示范片区开展了详细规划,普遍可实现道路网密度(含街巷)提升2—3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川音片区路网密度可由11.2公里/平方公里增加至13.7公里/平方公里;人北片区路网密度可由7.8公里/平方公里增加至10.1公里/平方公里。同时总结各类途径适用的区域及可增加的路网密度,对中心城区各片区路网密度提升情况进行预估,约80%片区的路网密度满足小街区规制标准。
通过采取以上多种途径以后,路网密度仍小于10公里/平方公里的片区又该怎么办呢?《规划》提出尽量做到街区开放,保证慢行系统畅通,依靠“廊”作为慢行系统的补充——依托轨道站点增加“廊”,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慢行系统:在轨道加速成网建设契机下,对轨道站点周边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增加以轨道站点为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的慢行系统,形成网络化的“廊”。成都远洋太古里地上二层空中连廊与地下步行街就是一个生动案例。
预估
中心城区可增加约1200公里街巷
对于实施结果,《规划》中预测,通过优化,中心城区可增加“巷”总里程约1200公里,形成“3900+1200”的路网体系,规划路网(不含“廊”)达到约5100公里,整体路网密度达到10.4公里/平方公里,满足“小街区规制”的要求。未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的区域可以依托轨道交通建设,新增以轨道站点为中心的地上、地下一体化的慢行廊道空间。
在实施计划方面,《规划》建议尽快实施“三环十七射”快速路网的提升改造工程;尽快达标形成三环路、四环路及10条放射线共计197公里快速路;尽快建设三环路、红星路等路段的10处立交节点。同时加快实施32条共计125公里未建(断头)主干路;提升13条共计30公里低标主干路;畅通2条共计1.5公里阻梗主干路,加快一环路的4处立交节点的改造实施。由属地政府加快实施210条共计346公里未建(断头)次干路;提升14条共计19公里低标次干路;畅通6条共计2.6公里阻梗次干路;新建350公里未建支路。以“9+N”小街区示范片区规划为抓手,进一步加密路网,加快形成1200公里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