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铸造台州沿海高速之“芯”
2016-07-14
对于每一个工程建设而言,质量与安全永远都是焦点。
眼下,在台州沿海高速公路工地上2016年“两美”浙江重点工程立功竞赛如火如荼展开。
作为交通工程的代表,台州沿海高速公路在这场比质量安全、赛标化进度、拼效益创新、竞内业廉洁的赛事中,积极探索现代工程管理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建造到智能“监”造,用信息化的手段演绎交通之美。
4月,台州沿海高速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始试运行,这套“量体裁衣”的信息化系统逐步扫清工程在质量安全、检查、整改和履约等方面的管理“盲区”。至今,通过该系统经巡查发现并整改378项质量安全问题,安全隐患从第一个月的152次下降到现在的50余次。
早在2012年,交通运输部就提出了工程管理“发展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细化”的“五化”要求。但信息化的管理在我国交通建设中尚处于发展阶段,管理方和施工方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高效、便利的同时,系统间的不兼容、数据信息单一、不能共享联动等弊端也一直制约着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台州沿海高速公路工程全长147公里,线长面广,条件比较复杂,仅凭人力管理很难全面覆盖,如何才能结合工程实际建设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系统,从工程建设到内部管理,实现在建工程的无盲点质量管控?
“对质量而言,传统管理手段监测和监控的盲点较多,难以全覆盖;而从安全管理而言,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并处理。”台州市沿海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常务副总指挥陆善福说,因此在台州沿海高速的“孕育”之初,“信息化”的“优良基因”便已植入。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台州沿海高速开拓了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台州沿海高速信息化管理平台。
据台州市沿海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郑求才介绍,平台以“6+9”模式为基本特点。“6”是指包括基础管理平台、项目门户网站、OA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人脸考勤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在内的管理系统。“9”是指包括试验机联网监控系统、混凝土拌和站监控系统、桩端压浆监控系统、预应力智能张拉监测系统等在内的9大监测类系统,实现了业主、施工、监理单位以及第三方服务单位所需的各种功能模块高度集成,不仅杜绝了系统间的单兵作战,也通过互联互通让信息数据动起来,可以进行对比、共享,从而进行沟通、分析、决策。
7月12日17时许,正在演示台州沿海高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台州沿海高速副总工程师吴小平在视频监控中发现,TS15段燕山隧道左掌洞有施工人员未按要求戴安全帽,他第一时间截图,并通知施工单位,注意施工安全。
“指挥部人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远程管控’,全线22家参建单位所建立的22家视频监控中心,每家监控中心都有值守人员。”吴小平说,现场巡查中发现质量安全问题,拿iPad就可以拍下来,现场记录、现场评定,全程电子化,而施工单位也将第一时间收到这份电子巡查整改单。
信息化,不仅是管理触角的延伸,大数据的应用也让工程透明化。
在以往而言,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在于最后的那一纸证明。
而在“6+9”模式下,工程质量从被动监测成了主动分析,一盘混凝土、一根钢筋都被量化,工程质量的把控直接延伸前端。
26台拌合站、23台万能机、21台压力机、10台桩底压浆机全程进行数据智能采集,截至目前共采集数据达到470000余组。而采集到的数据一旦有一项不合标准,系统就会自动预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目了然,偷工减料和数据造假无处藏身。
数据的采集,不仅杜绝了偷工减料,也让施工建材的标准化有了提升。
吴小平举了个例子,从工地取样的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中,强度都够,也没有不合格试块,但是各个标段制作的试块就是存在质量差距。这时候,系统就可以对被采集数据进行横、纵关联分析,把隐含在各组数据之间的隐性特征提炼出来,通过砂石、水泥的配比来控制均方差,让混凝土品质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