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公路分局:“海绵型”公路排水系统战大汛
2016-05-11
四月份,分宜降下19场雨水,进入五月以来,持续出现强降雨过程,暴雨肆虐,分宜公路分局紧急启动灾害天气公路养护应急机制,按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要求,安排养护公司、桥梁工程师再次排查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分管养护副局长带领松山道班职工爬上高边坡,下到低填方坡脚检查排水系统和边坡防护结构是否完好,各道班按抵御1998年洪水安排上路巡查排险。所幸只是出现松土掉落情况外,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那里是另外一片天?
原来,分宜公路分局的管理者很“潮”,居然在公路排水系统建设中无意的采用了“海绵型”公路设计理念,在他们管养的国道220线、533线,建成了以公路边沟、涵洞、边坡防护等为主的公路排水系统,利用公路旁边的山塘、小溪、农排和水利系统、公路旁的空地等组成了一个个的小海绵体,让流经公路的雨水,乖乖的顺着边沟、涵洞流出公路范围,他们还因地制宜的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让水流变缓,让水路变长,最后全部排入仙女湖这个大海绵体。所以,即使是今年的强厄尔尼诺现象,分宜的干线公路也是平安过汛,但养护工人巡查的频率和次数可一点也没有少,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抗洪抢险。
驯住山坡急排水,让水流变缓。笔者在上吉线K118处的一处长约50米的高边坡旁看到,山坡上全部长满了香根草,只能依稀看到用片石砌成的窗格式的防护,我们站在山脚下,从上面流出来的水很清澈,水流很缓。随行的技术员告诉笔者,这是在雨后的三天来看,即使是在暴雨天来看,除了路面的雨水,山坡上流下来的水也不是很大,所以边沟也不是修的很大很深。在G533的高边坡全部采取的是工程防护。在实施边坡地质灾害防护工程时,在尽量保护好原生态的基础上,修建了三级防护工程,在边坡外十米范围内开挖了三条环形截水沟,指挥山顶上的水向相反的方向流下去,在山顶和边坡上植树种草,在沟沿种上根系发达的松树和灌木,在边坡栽上香根草,从山顶往公路边,修建五条树丫型导排沟。这样,从山上流下来的水减少了,水流变缓了,而且那些涵养在植物和山坡上的水,每天缓缓的流出清清的泉水般的水流,即减少了雨水对边坡的破坏,又保持了水土,那些树和草也非常茂盛。
管住重点防汛地段,让水路变长。分宜是个丘陵县,地势蜿蜒,该局在穿村镇、分文铁路、丘陵缓坡等地段,全部修建了石砌水沟,有很多水沟有1.5米深,甚至有些达两米多,原来他们在实施公路大中修时抬高了路面高度,在修建水沟时还是从原来的沟底做起来,在没有村庄的地段,有意识的将水沟建成内高外低的形状,在穿村镇地段,所有的盖板上面都预设了泄水槽,公路绿地范围内全部种上了树。随行的技术员看出了我的疑虑,告诉我,公路边沟其实平时完全能排净雨水,他们这样做,主要是预防强降雨和洪水季节的,一旦遇到强降雨,边沟的水排不赢,就会自然顺着低的边沟往沟外排,水沟无形中就变宽了,绿化带、旁边的山塘、小溪就变成了一块块的小海绵体了,增加了蓄水能力,这样水路也变长了,等到水位下降了,滞留在沟里、小海绵体的水,就纷纷向外流出去了。外面汪洋一片,公路自是岿然不动。
加强排水系统养护,有序组织雨水排放。该局注重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封住雨水下渗,尽可能减少水对路基及土基的损害,在实施公路大中修时,一定先科学规范修复好原路面结构,改善两个结构层间水的径流,不至扰动下个结构层,大中修以后,会加强路面检查和评定,及时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封住面层。硬化土路肩,浆砌水沟,将可能滞水的钢筋混凝土防撞墙改成波形钢护梁等措施,让降落在路面的水迅速的排出路面。建设排水系统时特别注意与农业排水系统和水利系统的衔接,根据村民的要求和多年水流数据,将小的圆管涵改成盖板涵或增加涵洞,使三个系统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抗洪合力。养路队加强了边沟和涵洞的日常养护工作,将水沟的清淤保通工作列入月度考核,强化排水系统的养护意识,每年养护公司会组织养护人员修复破损水沟,挖除涵洞淤泥,保证公路排水系统完好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