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成为全国典范确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5大主要指标全域成都将建32条地铁总里程超1900公里
2016-04-21
(原标题:成都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成为全国典范确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5大主要指标全域成都将建32条地铁总里程超1900公里)
建国家中心城市5大主要指标
国际影响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
共同构成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
让成都人15小时通达全球
依托成都
天府国际机场
规划建设
临空经济区
文化魅力
●文化载体建设等
如成都城市
音乐厅建设
区域辐射
●构建高铁快铁系统
全国主要城市8小时可达
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可达
成都平原城市群1小时可达
●对接成渝城市群
开展大工业规划
●将简阳融入
成都产业发展格局
创新引领
科技创新、
资源利用等
生活品质
●2030年地铁线网密度
不低于1公里/平方公里
达到东京纽约等
国际一流城市水平
成都的上一版城市总规法定有效期至2020年,距今已不到5年。今年2月开始,成都市正式启动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工作,编制《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瞄准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目标,重新梳理规划定位和发展指标。作为贯彻落实“五个突破”,在城市总体定位、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上实现新突破的重大举措,成都晚报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局获悉,目前已确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5大主要指标,并完成了新一轮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全域成都未来将有32条地铁,总里程超过1900公里。
5大指标体系“可操作”“可考核”
目前,国家正在酝酿确定10个左右的国家中心城市,参与全球竞争,引领辐射周边区域。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把握当前的有利条件,瞄准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目标,修编城市总规,科学规划支撑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的城市功能体系、空间体系、服务体系、设施体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住建部已将成都的总规修编作为全国典范。”
据市规划局总规处处长张惜秒介绍,分析比较国内外大城市的发展,结合成都市7个2025规划,目前已形成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专题研究成果,提出了一整套成都标准和指标体系,重点包括国际影响、区域辐射、创新引领、生活品质、文化魅力5大指标,并对当前存在的差距与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其中,国际影响包括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国际经贸往来、国际文化交流等具体指标,创新引领包括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等,文化魅力则包括文化载体建设,如成都城市音乐厅等,“下一步将征求市级相关部门意见,确保这一套指标体系可操作、可考核。”
2030年地铁密度
达东京纽约水平
5大主要指标中的“生活品质”,具体包括服务的便利性和环境的舒适度等细化指标,完善的轨道交通线网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成都市提出的要求是“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中心城区加速加密成网,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核心成网,两核互动加强,放射骨干形成,全域基本覆盖。为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市启动了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本次规划修编构建了由32条线路构成、总里程超过19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这是全域范围内的一个网络。”张惜秒说,随着各线网的逐步建成和加密,中心城区、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的线网密度将达到1公里/平方公里,达到东京、纽约等国际一流城市水平。
随着这个新网络的形成,成都将实现从轨道交通服务城市规划区到市域满覆盖的转变,线网结构从单中心线网结构到“双核”相对独立成网的结构转变,从中低水平线网密度到较高水平线网密度的转变。此前,在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市规划局总规划师万小鹏曾表示,线网密度不低于1公里/平方公里的标准,在2030年可以实现。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32条地铁线、1900公里的总里程则是更远期的规划。
除了市域范围内的交通体系,成都还在构建对外大交通网络。依托成渝西昆贵“菱形经济圈”,构建高铁、快铁系统,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目前已规划新增3条高铁出川通道,实现全国主要城市8小时可达、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可达、成都平原城市群1小时可达。
4条地铁连接
新机场临空经济区
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航空建设就显得非常迫切。本周,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批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项目可研报告,标志着新机场已走完所有审批程序。新机场将与双流国际机场共同构成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通过这个枢纽,成都市民可以更便捷地飞往世界各地,15小时通达全球。
依托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将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地处成渝中轴,有利于加强成渝协作和联动区域发展。该区域重点发展临空新经济,与成都现有产业形成良好互补,成都的产业空间载体依托空港新城的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企业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投资选择,市民也有更多、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和选择。
张惜秒表示,“区域辐射”这个指标,就是要发挥首位城市的带动作用,并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成果”。在临空经济区内部,将构建“环”+“十字”结构的轨道交通骨架,同时规划13号线、18号线、19号线和20号线,强化与临空经济区的联系。
要在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上实现新突破,成都的任务还包括明确中心城区及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常规公交发展定位,任务目标和保障机制,实现“同网、同质”发展。为摸清成都的交通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交通数据分析研究平台,我市正在开展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覆盖地域最广、投入资源最多、调查内容最全、采用技术最先进的一次综合交通调查,核心项目居民出行调查涵盖全域近40万人。
对接成渝城市群
开展大工业规划“工业园区布局、全域生态体系等内容,都纳入到了这次修编的范畴中。”张惜秒表示,为落实《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并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及《成都制造2025规划》,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平台承载大发展,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筑牢城市发展产业基础,市规划局牵头编制了《成都市工业空间布局规划》。与此同时,将首次编制成都市蓝线规划,对沿湖泊、水系的区域进行更规范的管理。
按照“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实施大智造、推进大融合、实现大集约”的发展策略,工业空间布局规划确定了工业发展方向,并提出打造重大产业集群,在成都市原来的“21+12”(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12个工业点)空间布局体系上进一步整合,形成“4(4大工业板块)+N(15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10个工业点)”空间布局体系,并将简阳融入成都市的产业发展格局。成都晚报记者董亮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