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交通路网建设实现大跨越
2016-04-06
近年来,我市以构建西进东出、南展北拓的西北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丝绸之路黄金节点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抢抓政策机遇,超前谋划,积极争取国家、省上项目支持,交通路网建设突飞猛进。“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公路交通项目850项,完成投资236亿元。至201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317公里,路网密度达37.1公里/百平方公里,正在形成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和普通国道为骨架,以省道和地方高等级公路为干线,以农村公路为支线,国省道与农村公路互补、连接周边、衔接顺畅、覆盖全市、布局合理的公路网结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交通路网建设作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摆在最重要位置,抢抓国家和省上一系列政策叠加机遇,认真谋划、论证,储备了一批重大公路建设项目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编制完成了《武威市“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等。按照“规划大交通、建设大通道、构筑大枢纽、发展大物流”的战略目标,我市着力加强公路路网项目建设,通过改善公路交通条件提升区位优势、扩大经济优势,精心谋划建设了一大批便民惠民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2013年,我市境内永古、双营、金武三条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标志着武威西北交通枢纽城市雏形基本形成。2014年11月26日,G569线北山(蒙甘界)至仙米寺(甘青界)高速公路奠基。项目起点位于北山(蒙甘界),北面与内蒙古自治区规划的G569线连接,途经民勤县、凉州区,终点位于仙米寺,与青海省规划的G569线连接,路线全长352.237公里,估算总投资207.74亿元。主线和绕城高速连接线按高速公路技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该项目纵穿武威南北,连接内蒙、甘肃、青海三省,南展北拓,畅通东西,对于完善全省乃至西北地区路网结构,提升和保持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战略地位,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保障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必将有力提升我市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带动建设西北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促进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脱贫致富,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改善生态环境,也将使武威成为全省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市。同时,项目绕城连接线建成以后,武威将会成为全省第一个有绕城高速的市。
金色大道是我市立足城小乡大、工业很弱、农业较强的实际情况,实施城乡融合战略,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项目于2014年12月建成通车,全长185公里、宽26米。金色大道对外通过与国家高速网和国省道路网实现多向连接,成为大交通枢纽;对内构建通组团和园区、通乡镇和旅游景区、通村组的三级干支公路网络,形成交通骨架网络。项目的建成,一举结束了市域内核心经济区不能通过10吨以上大吨位车辆的历史。金色大道将武威市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连接起来,使其逐渐成为特色产业聚集、经济社会统筹、环境条件良好、群众生活富裕的小城镇集群和新农村融合发展区。
生态道路是我市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了新红(古浪新井到红崖山水库)防沙治沙生态路、甘蒙省界防沙治沙生态林带道路及金荣沙漠生态路等,为全市生态建设提供了交通保障。
“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投资32.03亿元,实施农村公路项目784项,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988公里。到2016年底,我市将提前1年实现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