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交通体系
2016-03-02 
原标题: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交通体系

治堵就是要打破目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人与城的和谐交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人性化的新型交通体系。如此,深圳才能跳脱出目前的交通困局,让城市更自由更诗意。

对于开车族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堵在路上。而在深圳,无论开车还是坐车,最怕就是碰上塞车。《2015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十大拥堵城市,深圳榜上有名,位列第8位。事实上,深圳已经连续几年出台多项强力措施治堵,但成效一直不尽如人意,“英雄难过梅林关”的旧疾未去,科技园等地严重拥堵的新病再添,左支右绌的尴尬局面始终困扰着深圳交通治理的愿景与努力。(详见04版~05版)

深圳到底有多堵?仅有北京八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上,深圳每天行走着超过1500万流动人口,或走或停地承载着每公里超过500辆机动车,车辆密度居全国之首。截至2015年12月20日,深圳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14万辆,近5年年均增长率约16%,居全国第三。堵车,俨然成为深圳交通的常态,因此而造成的损失亦分外惊人。今年1月20日发布的《中国智能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显示,深圳每年因交通拥堵导致的人均成本超过7253元,仅次于北京、广州,排在全国第三位。

令人瞠目的数据足以警示我们,堵车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腹心之痛,严重影响到城市的通勤效率以及市民的幸福指数,严重掣肘经济社会的流畅运转。治堵,已然成为深圳的一道亟待破解的战略发展课题。

众所周知,深圳是一座年轻的新兴城市,在短短30多年内交通就拥堵到如此不堪地步,原因驳杂——机动车爆炸式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相对短缺、城市路网结构不科学、交通管理能力不足、原特区内外关键节点交通梗阻……凡此种种因素,在漫长的时间内绞缠在一起,令深圳的交通拥堵问题一步步走向恶化。

交通问题从来就不仅仅是交通问题,事实上,交通拥堵毋宁说是不合理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的一种病理性表征。表面看去,堵车是车与路的矛盾,但本质上却是人与城的扞格与分裂。在越来越庞大和繁忙的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半径备受撕扯,在这样一个“以城为本”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围绕着城市本身发展演化的逻辑而疲于奔命,通勤问题于是渐渐成为城市里最严峻的城市病之一。

显然,治堵,固然应解决一些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宏观、系统和长远的眼光,超越“车而路”的二元对立,从城市规划与“以人为本”城市化的角度,重新考量和研判城市道路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

为今之计,我们自然无法指望深圳交通治理一夜之间就实现范式革命,面对眼下错综复杂的拥堵形势,也只有从细节做起,从结构性问题着手,小步徐趋,徐徐图之,譬如二线关更加彻底的优化改造、沿江高速与高速路网的“合线”、更加优质而高效的公共交通建设等。惟其如此,才能积量变而达到质变,从改变局部微循环走向深圳整个交通体系的大治。

从“以车为本”走向“以人为本”,从“关注车辆的通畅”走向“关注人与物的通畅”,绝非一夜之功,而是漫长而艰苦的进程。可见的未来,随着前海的高强度开发,深中通道的开通以及东部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深圳交通拥堵问题或有持续加重的趋势。对于深圳来说,治堵就是与时间赛跑,就是要打破目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人与城的和谐交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人性化并符合深圳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交通体系。如此,深圳才能跳脱出目前的交通困局,让城市更自由更诗意。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