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筱文:今天的高铁动车就是明天的绿皮车
2016-02-06
本文特为2月4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春运中的慢慢车》版面配写评论。此为全文版。
绿皮慢车的时代深情
解筱文
纵观中国铁路史,无论20世纪所处的“绿皮车”时代,还是21世纪开启的“高铁时代”,铁路无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
在“绿皮车”慢行的年代,我们渴望速度改变发展;在高铁疾驰的年代,我们又忍不住回望。
好在即使在“高铁时代”,“绿皮车”依然在穿行。今年,全国铁路调图之后,旅客列车日均开行数量在春运期间最高达7000趟,这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速列车。在普速列车之中,依然保留着不少普速慢车。不仅如此,“十三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建设和路网完善将是重点任务之一。
快慢并存,矛盾而又合理。这源于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繁荣,而中西部,尤其老少边穷地区相对落后,也归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低收入群体数量大。等等。
几年前,我看过一份感谢信,是山西一位工资低微的代课教师给铁道部领导写的。他感谢这么多年,火车票不涨价,他每周从学校所在的小镇至家,往返乘普速慢车,比起坐汽车,每周都可以省下一袋面的钱,这足够他一家老小吃饭用。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坚持在乡村从教20多年,培育了一批批学子。
我想,这就是“绿皮车”在当代仍有生存价值的例证。对于那些时间成本可以忽略,而经济成本必须苛刻考虑的低收入人群来说,普速慢车,甚至是普速慢慢车,无疑是他们的一种巨大福利。
这些普速慢车,停站多,票价低,相当一部分运距还非常长。但有些列车区间内票价仅为1元,有的列车甚至坚持开行20、30、40年不等,不但票价未涨,近年还降低了0.5元。走进这些列车,能感受到时代高速发展中,低收入人群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能感受到这些地域,很多群众对党和国家惠民政策在铁路行业充分体现的赞许。
当市场化手段经常性成为一些专家和学者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万能药”时,我不免有所担忧。在逐利的市场环境下,诸如此类铁路的建设发展和公益运输,能否做好,还是要打个问号。
铁路企业长期以来,代表中央政府投资铁路基础建设、承担公益性运输,将巨大自我利益,稀释到了整个社会发展之中。据估算,仅“十一五”、“十二五”这十年,铁路人均贡献资金超过600万元,这还不包括举债发展国家铁路的巨大负担。普速慢车服务地域,在感受到铁路企业给予低收入群体旅客的温暖的同时,也更能深深感受到,旷日持久奔忙在一线的铁路职工,何尝不是低收入群体?
深夜在写此文中,我在中国移动某分公司工作的弟弟发来微信,说他刚从几十公里外的山区农村加班维护通信设备回到家,正吃饭,才看到我此前给他的信息。我在想,不仅仅是铁路,比如邮政、电力、通信等等这样关乎国计民生的企业和行业,长期以来,也不同程度在肩负他们对于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公益服务使命,实施着精准扶贫。
这就是国企的鲜明特色,也是国企的情怀使然。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一种道义回望和深情以待。
时代的发展如响箭一般掠过长空,今天的高铁动车,或许就是明天的“绿皮车”。无论社会进入何等发展阶段,相对总有弱势群体、总有中低收入人群,而关注社会底层,给予他们必要的温暖和启航的力量,这无疑是治国安邦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现代社会永续向前的动力。
当绿皮慢车悠扬的笛音和隆隆的车轮声在祖国的边陲、在多民族地域、在革命的老区、在壮美山河间的贫困山村间奏响时,丝丝幸福和富裕的呼唤也在轻轻划过大地,让人怎能不感怀生活,仰望明天的美好!
解筱文:评论人、作家、战略管理研究者。新浪微博:@中国民间评论员微信公众号:中国民间评论员(zgmj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