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来感受下金安区施桥镇大窑村示范点这里的年俗吧
2016-02-06 
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我市的很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村在绿中、路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受益的农民也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新年到来之际,走进金安区施桥镇大窑美丽乡村示范点进行探访——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农村的传统年俗活动也让城市里人趋之若鹜。那些传统的手艺、民俗展示乡土气息。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在受汉文化影响深远的六安,豆腐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的必备菜肴,浓郁的豆腐香也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月3日,腊月二十五,金安区施桥镇大窑美丽乡村示范点年味已浓。暖阳下,归来的人们,打一顿猪衁、嗑上一盘瓜子、唠唠家常,久违的温情在团聚时蔓延。巷子深处的一间小作坊里,63岁的陈文常正安静的点膏,据其称这是手工豆腐制作最关键部分,时机的把握和膏水的多少决定着豆腐的老嫩与口味。可这对于陈文常来说早已得心应手,从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手艺,让这个小作坊常年红红火火。

“年底了买豆腐的人多,我们手工制作慢,往往是供不应求。”陈文常说,手工豆腐是个忙活,得先用水泡黄豆,泡透了磨豆浆,还得用“豆腐荡子”滤浆除渣,所谓“豆腐荡子”是在一个吊着的十字架四角系上一块滤布,然后把豆浆倒进滤布里,滤出的豆汁流进“豆腐荡子”下面的大锅里。随后在锅下烧起大火,到豆浆翻滚时停火、去沫,晾几张豆腐皮(腐竹),后将豆浆起锅转到大桶里,再把事先准备好的膏水倒入豆浆中点膏。待豆浆变成豆花时,倒入木箱中,盖上与木箱合槽的厚木板,用人力或者石头“压豆腐”挤掉水分,等到豆腐老嫩合适的时候,揭开木板后,豆腐就成型了。陈文常说,现在机器开始代替手工,但他的作坊除了磨豆浆和用“豆腐荡子”外,其它的一直用老手艺,制出的豆腐也是闻名十里八乡。

“我的子女现在都在合肥工作,老伴又在那边带孙子,一个人做豆腐很累。”陈文常说,他之所以继续坚持,不是因为八毛钱一斤的豆腐能挣多少钱,而是割舍不下这份情结。当然,豆腐也让陈文常成了村里村外的名人,周围很多人也是吃着他做的豆腐长大的。这不,马上要过年了,买豆腐的人越来越多,老伴也从合肥赶回来帮忙。

陈文常说,“腐”“福”谐音,多吃多福,过年吃豆腐已是一种习惯。手工做豆腐耗时费力,现在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年纪大了渐渐力不从心,可为了乡亲们能够吃到以前的口味,他选择少做一点。

在大窑美丽乡村示范点,除了吃豆腐,过年吃年糕也必不可少。“以前从腊月开始每家都要备年糕,寓意着年年高,今年同样如此。”61岁的刘平则说,儿子媳妇在外打工、自己种田做点零工加上学生们的房租费,家庭收入近20万。说话间刘平则领着记者参观他的“豪宅”。因为对面是埠塔寺初中又临近马路,记者发现刘平则家的“豪宅”上下有三层足足21个房间,近300平方米的后院栽的全是花卉苗木,老伴陈文秀则带着女儿、外孙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忙碌个不停。

大窑村村主任孙先俊说,他们村像刘平则的家庭还有很多,村里学校、卫生院等配套设施也十分齐全。从2013年开始该村还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对村里四周道路进行硬化,投入资金修建和整治景观塘、农民文化广尝污水管网、垃圾中转站和公厕等。2015年底,亮起来的63盏太阳能路灯更是将喜悦照进了大窑人的幸福生活。

“在大窑美丽乡村建设时,我们依托原有的基础设施和自然风貌,通过村民理事会制度激发群众的智慧、积极性与参与度。”施桥镇党委副书记张显准说,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的大窑可以说“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一道道年味十足的菜肴,加上手工打制的豆腐、年糕,这些都让很多人对春节有着无限的遐想。当然除了吃,人们更多的是对春节能够团聚,出门在外的儿女能够回家的一种期盼。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