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上海将增强城际铁路对外十三五重点建设郊区交通
2016-01-26 


联系人:江坤010-56875675

市规土局今天公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其中提到:

未来将加强与南沿江城际铁路的对接,规划预留向北联系南通等城市的北沿江城际铁路通道、向南联系宁波等地的沪甬城际铁路通道。规划控制中部铁路通道向西联系苏州、湖州。

本次规划纲要概要还有哪些亮点呢?

打造功能完善的对外交通系统



区域交通廊道规划示意图

1、完善对外交通枢纽功能体系

构建国际(含国家级)、城市级和地区级三级枢纽体系,建立“开放型、网络化”对外交通格局。东部以浦东国际机尝洋山深水港为主体,突出国际枢纽功能;西部以虹桥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和西北、西南2个货运主枢纽为主体,突出国家枢纽功能。优化完善上海站、上海南站等城市级和上海西站、松江南站、安亭站等地区级枢纽布局,结合区域铁路系统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强化上海北部和南部交通枢纽功能。

2、增强区域城际铁路对外联系

加强区域城际铁路通道的构建。沿江沿海方向,加强与南沿江城际铁路的对接,规划预留向北联系南通等沿江城市的北沿江城际铁路通道、向南联系宁波及浙东南地区的沪甬城际铁路通道。规划控制中部铁路通道向西联系苏州、湖州,形成国家高铁与城际铁路复合通道。

3、优化高速公路等骨干道路网络

完善长江口、杭州湾的沿江沿海和跨江跨海通道布局,预留与崇明三岛、大小洋山的新增通道,增强骨干道路与主要交通枢纽的联系,加强沿沪跨界地区交通干线的衔接,形成上海与近沪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道路网络格局。

4、促进区域航运网络的一体化发展

围绕长江水运,提升苏申外港线、杭申线等高等级航道和外高桥等重要内河港区对国际海港枢纽的支撑作用,完善内河航运服务城市生产生活的功能。

除此之外,规划纲要概要还提到了哪些亮点?

人口调控目标力争至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并作为2040年常住人口规模的动态调控目标。

考虑到上海作为全球城市在人口结构、分布和流动性上的特点,对水资源、能源、交通、信息、生态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及就业岗位等要素资源的配置作一定的弹性预留,以应对不同情景下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

完善铁路枢纽布局

强化上海铁路枢纽作为国家铁路网主枢纽的地位,优化京沪(沪汉蓉)、沪昆等既有通道服务功能,沿海铁路向北连接陇海铁路至欧亚铁路提速,并考虑衔接环渤海、京津冀和东北亚高速铁路的可达性;杭州湾南部通道提高向南联系海西经济区、珠三角城市群的通道扩容,辟建服务苏浙皖、长江南翼及京福、京广走廊的华东二通道(沪苏湖铁路)。



城市客运交通服务体系建立由区域城际铁路、轨道快线、城市轨道、中低运量轨道等构成的轨道交通系统。充分发挥铁路服务城市客运交通的功能,利用既有铁路支线开行市郊客车,实现桃浦站、北郊站等货运场站功能的转型,优化调整高速公路通道、立交枢纽与城镇的空间布局的关系,建立1小时交通圈,形成效率和运量并重的客运交通走廊。

依托主要道路和以中运量公交为骨干的公共交通,构建城镇圈内30分钟的公共交通圈。重点新市镇实现15分钟接入市域轨道交通网络。

城乡公园体系布局

形成以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市域建成嘉定外冈、松江广富林、金山廊下、崇明长兴等不少于30处区域公园,主城区结合城市更新建设大型城市公园,全市实现地区公园2公里、社区公园500米服务半径内居住用地全覆盖。

至2040年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力争达到15平方米。主城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30平方公里,实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倍增。

社区生活圈

逐步构建步行15分钟可达、适宜的城镇社区生活圈网络,平均规模约3-5平方公里,服务常住人口约5-10万人,配备生活所需的文教、医疗、体育、商业等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

生活圈内设置社区中心,作为生活圈内的综合服务和公共活动中心。以500米步行范围为基准,配置满足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

增加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每个社区生活圈至少拥有1处面积不小于1.5万平方米的公园。建设社区绿道,串联居住区、公园、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站点,并配置适老性设施,形成便利、安全的社区活动网络。



低碳节能发展保护各类碳汇空间,降低碳排放。实现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2025年之前达到峰值,至2040年,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总量。

倡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强化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出行结构,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进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清洁能源使用。完善慢行系统,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条件,加强其与公共交通间的无缝衔接,鼓励作为短途出行的主导方式。



改善大气环境完善区域大气环境保护合作平台,推动长三角以及更大区域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共享区域间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建立区域大气污染应急预警机制。

加强交通、能源、建设、工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大气污染控制,推进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持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2040年,大幅度降低PM2.5浓度。



合理确定用地结构

增加生态用地、减少工业用地、保障生活用地、预控储备用地。确保耕地(基本农田)、林地等生态用地占市域总用地的比例保持在50%以上。工业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10%-15%。

建设生态环廊体系

控制市域生态环廊。中心城周边地区优先确保外环绿带、近郊绿环和16条生态间隔带建设。郊区对接区域生态廊道,积极保护嘉宝、嘉青、青松、黄浦江、金奉、金汇港、浦奉、大治河、崇明等重要市域生态走廊。廊道平均宽度达到500-1000米,赋予生态保育、农林生产、休闲游憩和空间引导等多种功能,保护并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走廊,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滨水公共空间建设

结合城市功能转型,将生产岸线改造为生活生态岸线,促进滨水公共空间建设。河流、湖泊沿线新建或改建项目,必须确保滨水公共空间贯通。至2040年,实现主城区岸线基本为生活生态岸线,黄浦江、苏州河等主要景观河道两侧公共空间基本贯通。



十三五沪重点建设郊区交通以铁路为主要方式连接

《文汇报》报道,昨天中午,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现场对市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作出解答,并办理相关提案。政协委员“吐槽”“接球”场面热烈。在市交通委的摊位前,市政协委员曹艳春“吐槽”,自家和工作地在临港新城,那里生活舒适,空气和绿化都很好,但每次来到市内开会都比较“纠结”:“第一纠结要不要开车,因为开车增加市内拥堵,尾气排放污染环境。但坐地铁实在太累了,来回5个小时,仅16号线就需要站立1个多小时,之后在龙阳路换乘2号线也异常拥堵,觉得来一趟市内特别遭罪。”对此,市交通委秘书长高奕奕表示,上海交通发展必须坚持公交优先,未来对于地铁线路的具体规划应更加科学合理。

市规土局长庄少勤在接受东广见习记者孙萍采访时也对此作出了回应:

(市委市政府已经把十三五的交通建设重点放在郊区,16年就能把规划定下来,大部分项目是在2030年完成,把区域一体化作为一个落实协调发展的主要抓手来推进。不光是临港,包括其他的郊区新城我们都是会把轨道交通联系作为一个主要的方式。以郊区铁路或者是城际铁路为主要方式来连接,同时把铁路跟地铁的衔接也作为重点考虑,基本上每个郊区的新城都有一个交通枢纽。)

延安路建公交专道沪青平公路到外滩只需1小时

延安路上将开通上海首条路中式大容量无轨电车线路。昨日,上海市交通委在市政协举行的现场咨询会上透露,该工程起点为沪青平公路申昆路,终点为延安东路外滩,贯穿整条延安路,全长18公里,这是上海首条设在道路中间的公交车专用道,将采取左开门的方式,未来高峰时从沪青平公路到延安东路外滩只需1个小时。

为全天候公交专用道

在昨日市政协举行的现场咨询活动中,交通委规划处副处长沈忆程介绍,延安路中运量的公交系统,最终将采用大容量无轨电车,既可以满足延安路上的客运需求,又对整个周边环境影响较校这种无轨电车与现有的无轨电车有所不同,这种无轨电车将采用绞接车行驶,长度18米,比现有的12米普通公交车要长,增加了运载量。

延安路中运量公交工程建成后,沿途设置20多个站点,发车间隔也有望缩短到3-5分钟,为全天候的公交车专用道,从起点到终点,即便在高峰时期也只需要1个小时就能到达。

将采用左开门式上下客

为了配合中运量工程建设,延安路现有的路侧式的公交专用道,将移到道路中央去,由此形成全上海第一条路中式的公交车专用道。原有的路侧式的公交车专用道置换给社会车辆使用,以减少对社会车辆的影响,并保证路中央公交车专用道专车专用。

专用车道移到道路中央,乘客如何上下客?沈忆程介绍,这些车站大多呈岛式,充分利用现有高架下的空间,设在道路中央。乘客可以通过路口的横道线通行,实现两边的转换,而无轨电车也将采用左开门式上下客。

据介绍,公共交通按运量大小可分三种,目前上海比较欠缺的就是中运量公共交通。

委员建议加强规划上海第三机场建设拉动沪北发展

东方网记者龚萌欣1月25日报道:今天上午,政协上海市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主题为“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先行者”专题会议。许刚委员在发言中建议,在规划中把上海第三机场作为航空建设的权重加强。

许刚委员说,上海在交通布局中,关于第三机场建设提到的内容非常少,而海陆空的结合可以拉动宝山地区和北部地区的发展,能否加强上海第三机场建设的权重,最起码在“十三五”规划当中把调研立项建立起来。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