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聚焦中车四方股份高速动车组研发制造团队
2016-01-21 












在高铁这张亮丽的国家“名片”背后,有一支被誉为打造高铁名片“第一梯队”的队伍。2015年9月28日,中宣部、国资委联合向全社会发布“国企敬业好员工”,他们捧得“国企敬业好员工”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团队。

他们,就是来自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高速动车组设计团队。

从引进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到自主研发时速300-350公里动车组,再到全面创新打造世界最快的时速380公里CRH380A,从“跟随者”到“领跑者”,他们将高速动车组打造成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高铁十年,他们创下一个又一个“第一”,从时速200公里到380公里,我国各个速度等级的首列高速动车组都由他们设计研发。今天,我国高铁线上飞驰的动车组,有811列出自他们之手,占全国总量的近一半,安全运行超过11.5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9千圈。

创新打造亮丽“名片”。2010年,中车四方股份高速动车组设计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动车组系统集成、头型、高速转向架、铝合金车体、减振降噪等九大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成功研发出世界速度最快、设计时速380公里的CRH380A高速动车组。京沪高铁上,CRH380A风驰电掣,创下运营动车组最高试验速度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纪录!中国速度,震惊世界!李克强总理推销中国高铁,也频频亮出CRH380A这张“名片”。

唯创新者强。近年来,这支设计团队瞄准动车组尖端技术,再攀一座又一座高峰:

2011年,研发出更高速度试验列车,在实验室滚动试验台上,列车创造了605km/h的实验室滚动试验最高速!2012年,第一列城际动车组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2014,第一列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出世,这种能在零下40℃极寒到40℃高温、大风以及强沙尘等恶劣环境下运营的动车组,为中国高铁再添一员虎将。之后,永磁高速动车组横空出世,引领未来动车组发展方向……

这支设计团队的履历表,2015年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他们设计研发的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问世,并正式奔赴线路开展试验。技术“再升级”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将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又一新利器。

“要让我们亲手研发的动车组跑向世界,在全球擦亮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梦想起航,他们唱响着“中国创造”的最强音!

“工人院士”周勇

被誉为“工人院士”的周勇,在电气调试岗位上干了29年。

电气调试是高速动车组制造的一道关键技术。如果把动车组比作人,一条条电气线路就是一根根血管和神经,周勇的工作,就是要让动车组的血脉通畅起来。

从2006年首次“触电”高速动车组至今,周勇带领团队调试的动车组超过八百列。

高速动车组引进初期,周勇带领团队开拓性地建立起高速动车组调试作业体系,编制的《高速动车组调试作业要领书》,成为动车组调试的“宝典”,一举打破了外方的技术壁垒。

2010年,中车四方股份全面创新打造世界速度最快、设计时速380公里的CRH380A高速动车组,调试面临的挑战空前。周勇再挑大梁,凭着丰富的一线调试经验,他和团队边摸索、边创新调试方法,不仅破解了CRH380A调试难题,还将动车组的调试周期从原来的每列14天缩短到5天,单此一项,累计节约成本超过千万元。

凭借精湛的技艺,周勇屡获殊荣。2014年,他摘得我国技术工人的最高荣誉——“中华技能大奖”;201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他也由此实现了作为一名技术工人的“全满贯”。在调试生产一线,周勇带出的徒弟,28人成为高级技师,56人成为技师,个个是动车组调试的骨干。

“蓝领状元”郭锐

他被誉为“蓝领状元”。

他是山东省第一个首席制造师,曾问鼎山东职业技能大赛,并四夺青岛“钳工状元”。2015年他从3万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摘得首届“振超技能大奖”。年仅39岁的他,至今已斩获50多项国家、盛市级荣誉。他就是全国技术能手郭锐。

转向架,相当于动车组的“腿脚”,是动车组制造的核心技术。郭锐所从事的转向架装配工序,则是核心中的核心。凭着一双魔术师般的手,郭锐在装配线上大放异彩。2006年至今,他经手了时速200到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一次次攻下掣肘转向架装配的难题。期间,他先后提出17项技术革新和先进操作法,累计为企业节约创效3000余万元。

现在,他拥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郭锐劳模创新工作室”和“郭锐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带出的徒弟,7人成长为高级技师,12人成长为技师,3人获技能专家称号,成为动车组转向架装配线上的生力军。

“要让我们亲手装配的动车组跑得更快、更好,为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增色。”郭锐说。

“大国工匠”宁允展

在高速动车组制造车间,他从事的工作被称为“发丝上的舞蹈”:由他研磨的部件,精度细到0.05毫米,比头发丝还细。他就是“大国工匠”,高铁研磨师宁允展。

“定位臂”研磨是转向架制造的一道难题。如果把动车组比作人,转向架就是它的“腿脚”,直接关系到动车组能否跑得又快又稳,“定位臂”则是转向架上构架和车轮的接触部位,相当于“脚踝”。动车组高速奔跑时,“脚踝”承受着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要求它的接触面必须“严密咬合”,否则可能影响行车安全。这全靠手工研磨来实现,而留给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凭着精湛的研磨手艺,宁允展潜心摸索,成为国内第一位掌握定位臂研磨技术的高铁工人。高速动车组大批量制造后,传统研磨法跟不上生产节奏,宁允展又瞄准研磨工艺,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这种研磨法,将定位臂的接触面织成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不仅使研磨效率倍增,还将接触面的贴合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90%以上。这项“绝活”,成功破解了定位臂研磨的瓶颈难题。

质朴无华的宁允展常说:“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从事动车组转向架研磨十年来,他所经手的转向架从未出过次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这是高铁工人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记者吴帅通讯员邓旺强摄影报道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