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大桥今天满50岁了重庆城的“公路第一桥”
2016-01-18
重庆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保存的上世纪60年代的嘉陵江大桥老照片。
现在重庆嘉陵江大桥已经不再“孤独”。2002年,重庆与澳门的友谊之桥“渝澳大桥”建成通车,距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约200米,被称为“姊妹桥”。
为了轨道交通3号线过江,渝澳大桥旁还建起了一座轨道桥,2011年3号线通车。如今,已经形成了重庆嘉陵江大桥、渝澳大桥、牛角沱嘉陵江轨道桥同时跨江的景致。
本组文/本报记者蒋艳
嘉陵江大桥今天50岁了,通车前邓小平踩着木板过桥
被誉为重庆城的“公路第一桥”,市城建档案馆全套老照片首次亮相,揭秘嘉陵江大桥建设过程
城市文脉
读城
桥名:重庆嘉陵江大桥(也称牛角沱嘉陵江大桥)。
时间:1958年11月进场,12月全面开工,1966年1月竣工通车。
长度:全桥总长625.71米,桥面宽21.5米。
桥型:主桥为铆合钢桁架双悬臂桥,引桥为钢筋混凝土T形梁。
1966年1月18日,重庆城的第一座江上城市大桥通车,结束了居民只能靠轮渡过江的历史。今天,大桥50岁了!
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的全套54张老照片、设计草图首次亮相,揭秘当年嘉陵江大桥建设全过程。重庆晨报记者寻访大桥的参建者,当年的年轻小伙已成耄耋老人。
为何修桥?
今年82岁的林君晏,家住牛角沱。“家里人曾让我搬到另外的地方去住,我舍不得。在这座桥的工地上干了5年,那段日子太难忘了,现在每天都能看到嘉陵江大桥,也是一种欣慰。”
林君晏是原重庆城建局局长,当年是重庆嘉陵江大桥首批技术员之一。
“重庆城有两条大江,却没有桥,人、车要过河,都得用轮渡”,林君宴回忆,那时嘉陵江有大溪沟、千厮门、朝天门、化龙桥、石门等渡口,长江有海棠溪、菜园坝、兜子背、东水门等渡口。最繁忙的,要数嘉陵江畔的牛角沱渡口,载人的客渡,半小时一班,船票5分钱。遇上冬春大雾天气,上午要封渡,而夏季遇洪水就整天封渡。
那时,江北沿江已经建起了国防、钢铁、机械、化工等厂矿,但装载货物的车辆要过江,需绕道8公里以外的沙坪坝中渡口码头,再通过车渡过河。而市中心的发展也受到局限。“市民都迫切想有大桥跨江,改变轮渡生活”,林君宴说。
如何选址?
重庆首座城市大桥修建的位置,曾经有两地备眩一份半个世纪前的《重庆市嘉陵江公路桥设计意见书》里,记录着这样一段话:“桥位的选择,曾经考虑过两处,即牛角沱和高家花园。”
为何最终选择了牛角沱?档案记载,一个原因是牛角沱在重庆市区范围内,而高家花园在市区上游,还属于郊区。那时市中心比现在小,主要就在渝中半岛,两路口也就是现在的急救中心以外,就没那么发达了。
还有一个原因,当时已经提出了修建三峡大坝的想法。选址牛角沱建嘉陵江大桥,能满足大坝蓄水之后的水位;而牛角沱处修桥的规模和跨度,能保证万吨级船队通行。
有何波折?
“原来没有修建大型桥梁的经验”,林君宴说,“那时我们的物资、材料、设备,特别是技术人员都比较缺乏。”在上世纪50年代,江上大型公路桥仅有武汉长江大桥,被喻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通车后,第二年,这支队伍到重庆修建白沙沱长江大桥铁路桥。
1958年,重庆城建局市政工程处派出技术人员到白沙沱大桥工地学习,20多岁的林君晏是其中之一。这座大桥由武汉大桥工程局设计处设计,采用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技术。
林君宴记得,开工时正是枯水季,大家抢修两岸的三号、四号桥墩。
“为了让基础更‘牢实’,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即苏联专家在武汉长江大桥采用的大型管柱基幢,林君宴说,由于嘉陵江的沙卵石覆盖层厚5米多,桩要穿过它们打进河床基岩上,还要深钻5米才能稳固,再用水下钢筋混凝土浇注起来。“桥墩上部看起来单薄,其实有直径20多米的深墩在水下,非常结实。”
大桥修建比较曲折,由于遇到“三年自然灾害”,1960年10月停工。但队伍并没有解散,到凤鸣山、綦江等地去建公路和小型桥梁。林君宴说,“网上说是受前苏联专家撤走的影响,其实是误传,我们一直都是用自己的技术员。”
如何修建?
停工一年多以后,重庆向国家申请复工。1961年底,重庆嘉陵江大桥终于复工,“原班人马”回到了工地。
“由于缺乏资金、材料和设备,为了节省开支,我们想了不少土办法”,林君宴说,专门在江边修起了简易缆车,用于运输河沙、石子;要移动大型的设备,就用钢管制成滚轴,拖着走;把原本在岸上使用的履带吊,用船运到江心,当作水上吊机使用;吊机不够,就用大型钢管、滑轮制成“土吊机”,利用卷扬机来起吊。
没有高标号水泥,就由南岸水泥厂专门研究生产;重钢则负责大桥钢材的冶炼,再由山海关桥梁厂加工。有的设备比如钻机、吊机、钢板桩等,就和白沙沱大桥工地共用。
复工后,最高峰时施工人员达上千人,大家干劲都很大,日夜轮流施工,有时睡觉就在船上。为了保证桥梁的修建,市里还专门多拨粮食供给工地。
有何故事?
在通车的前一年多,重庆嘉陵江大桥还没有铺桥面板时,这里就迎来了一个“大人物”。
林君宴记得,那是1964年下半年,当时得到通知,让大家在大桥的脚手架上,铺上一块块长长的木板,说是有领导要过桥到对岸去视察。那天林君宴正在值班,后来才得知走过桥的是邓小平,陪同人员有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等。
1966年1月18日,嘉陵江大桥通车,整个工程仅耗资1400多万元。“当时全城轰动”,林君宴说,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来剪彩,还题了字,现场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通车前几天,桥上基本都是行人,“可能从那时开始,重庆人便对桥有了很深的感情。以至于后来,每一座桥通车,都有好多市民来‘踩桥’。”
财政局特批美元买进口相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在重庆市城建档案馆内,一本老相册珍藏了54张珍贵的黑白照片,记录着重庆嘉陵江大桥建设的全过程。
档案里很多照片是林君宴拍摄的。“给嘉陵江大桥建设过程留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不容易”,林君宴介绍,当时在武汉大桥局学习时,老师就告诉他,“要拍照,要留档,别做一样丢一样。”
年轻的林君宴记住了这件事,但相机太稀有了。为了给大桥修建过程留影,重庆市财政局特批美元,用于购买德国进口的相机。
◀重庆市城建档案馆保存的,嘉陵江大桥修建时的老照片“人行道梁就位远景”。本报记者甘侠义摄
刘成清:后又参建重庆多座桥梁
重庆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刘成清,今年已经70多岁了,参建了我市很多座大桥,被誉为“桥都功臣”,而重庆嘉陵江大桥,就是他的“人生第一桥”。
从最早的重庆嘉陵江大桥,到“世界第一跨”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以及鹅公岩大桥等,刘成清都参与了。直辖前,我市的桥梁、隧道多是外来公司的技术“挑大梁”。后来,“重庆造”桥梁越来越多,这里面刘成清也有很大的功劳。
■参建者讲述
文国斌:当年曾是“学生班”一员
今年70多岁的文国斌,在重庆市城乡建委工作,也曾参加过重庆嘉陵江大桥的建设,是当年“学生班”的一员。
当时农村不好招人,农民都在家种田种地,只得到市中心的各个学校招学生,大家都积极报名。
文国斌当时就读于重庆四十一中(现巴蜀中学),1964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就到了嘉陵江大桥工地。当时他年仅19岁,先接受训练,然后就到了工地。后来,嘉陵江大桥工地的“学生班”成员,都成了建设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