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中国速度:神驼43小时背起三元桥!
2016-01-12 
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自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杂志想和网络拼速度肯定是没戏的。截至本刊发稿时,“11月13日至15日,北京43小时换好了一座三元桥”这条消息早已经火遍了朋友圈,那段“旧桥变新桥”的延时摄影视频甚至让全球的“小伙伴”都震惊得张大了嘴巴,很多外国网友由衷地表示对“中国制造”刮目相看,国内网友的评论中,也是一片对“大国重器”的赞叹之声,自豪感溢于言表。敬佩、震惊、赞叹……网友们有这样的感受很正常,不过恐怕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项工程到底有多么不容易。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那可绝对不是找辆“大家伙”把桥板“咻”地运过去,再“Duang”地撂在桥墩上那么简单。想听里面的“门道”,没有人比这个项目的承建单位——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以下简称“北京养护集团”)更清楚了。为了打探“独家内幕”,记者特地前往大桥项目部进行了采访。

怎么快怎么来,整体置换是最佳选择!

三元桥改造工程项目总工程师卢九章告诉记者,这一切,还得从动了三元桥大修的念头开始讲起。

提起这三元桥,甭说北京百姓了,全国人民应该都“久仰大名”。蔡国庆那首脍炙人口的《北京的桥》里唱的“蝴蝶飞呀飞天外”说的就是这座桥。不过,再著名的桥也会“生病”。卢九章介绍说,这座始建于1984年的桥,由于长期超荷载运行及受外部环境影响,承载力明显下降,经检测评定,已经是国家行业标准中的D级(不合格状态)桥梁,维修改造迫在眉睫。为确保运行安全,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决定对它进行大修。

施工方案的比选一度让所有人都很头疼。要在三元桥这样的城市路网关键节点进行维修改造,最大的难题其实根本不在桥梁结构本身,而是如何避免在交通高峰时段阻断道路,减少施工对交通的影响。说白了,“快”是第一诉求。

提到快,显然目前没有哪种施工方法比桥梁整体置换更具优势了。如果采用常规施工方法的话,北京三环路的交通恐怕至少还要一直“堵”上两三个月。而采取桥梁整体置换技术,可以迅速移走旧桥的整体结构,再将事先在梁厂预制好的新梁运抵现场,拼装后进行整体置换即可。最终,桥梁整体置换方案毫无悬念地成为本次大修的不二选择,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这也是国内首次在大城市重要交通节点采用该工法。而对于在桥梁整体置换方面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的北京养护集团而言,此次中标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

“其实早在没招标之前,集团就有针对性地对三元桥的技术状况进行了研判,做了大量技术性的研究工作。我们很早就在假设,如果把这项工程交给我们来做,我们应该怎么来完成。当然,我们也有信心、有实力,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卢九章笑着说。

事实上,从中标那一刻起,北京养护集团上下就心照不宣:“神驼”再战江湖的时刻到了!

适应性改造,“大地神驼”全方位升级!

提到“神驼”,行业内的读者想必都记忆犹新。2011年,在北京市昌平郊区公路西关环岛内,由国内自主研发的有“神驼”美称的千吨级驮运架一体机大显神威,开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SPMT”工法(Self-PropelledModuleTransporters的缩写,即千吨级驮运架一体机工法)在国内桥梁施工中首次成功应用的先河,以仅间断断行112小时的完美成绩,实现了高速公路非全天断行施工的突破。

几年前在西关环岛“一战成名”,这次决战三元桥也是非“神驼”莫属。“神驼”是由北京养护集团自主设计、研发和制造的集机械、电子、液压技术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设备,具有操作同步、精度高、承载力强、升降能力大、运转模式多样的特点,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本次三元桥(跨京顺路)大修工程,选择使用两台千吨级驮运架一体机,来完成驮梁、换梁任务。

阔别几年,当刮目相看。三元桥和西关环岛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为了打有准备之仗,“神驼”肯定要“变变样子”。

卢九章介绍说:“三元桥连通城市交通枢纽,位置敏感,对时间的控制更加严格;而且场地狭窄,不容易施展;和西关环岛桥梁相比,三元桥更宽,体量更大,重量也更重。对‘神驼’的承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工程需要,我们提前对‘神驼’进行了适应性改造!”

据介绍,改造后的千吨级驮运架一体机全长50米,宽5米,共有轮胎96只,最大顶升行程1400毫米,总体起升能力2200吨,车辆可实现原地360度转向。这一系列准备,都是为了将重达1350吨的三元桥新梁整体、精准驮运到指定位置。

细节见功夫,就位误差控制在“毫米精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社会交通造成的影响,就意味着把方便留给公众,却把麻烦留给了自己。

施工现场要克服许多困难,作业区空间狭小,仅为1万余平方米;大型机械多,约有100余台次“大家伙”在场内忙忙碌碌;现场还有施工人员近千人,指挥调度工作之复杂更是可想而知;此外,还有施工时间紧、新梁就位精度要求高等一系列施工难题摆在面前。

为保证桥梁整体置换阶段不出差错,建设单位将施工时间细化到每一分钟,将桥梁数据精确到毫米来计算;驮梁车驮运和旧梁切割环节进行了反复演练;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试验和新梁重要部位的焊缝质量;务必确保换梁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整体工程的质量。

现场拼接完成的三元桥新梁长55.4米,宽44.8米,主桥由9片钢箱梁组成,总重量达1350吨。新梁就位时,各项数据精度要控制在20毫米范围内。为保证桥梁精准定位,现场采用了GPS、北斗双重定位系统进行粗定位,然后采用激光巡迹进行精定位,保证新梁就位成功。

与此同时,在三元桥大修现场,还有24名桥梁工程师参与桥梁精准定位监控作业,他们使用北斗定位仪、视频定位仪、位移计和表面应变计等多种设备“多管齐下”,生生将新梁就位后的轴线误差控制在1毫米之内,令人叹为观止。

惊心43小时,虽憾犹荣的“北京速度”

然而,尽管预先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此次大修还是遭遇到了一个意外的“波折”。如果没有这个“插曲”,“神驼”缔造的“北京速度”很可能要比如今展现给公众的“43小时”再提前19个小时。

大修工程是从11月13日晚23时正式启动的,现场桥梁专家高征铨教授遗憾地回忆说:“在对三元桥边跨进行拆除后,我们发现中跨的问题比想象中糟糕得多,其整体性严重不足,如果坚持整体驮运,很有可能因为受力不足发生梁体摔落的危险。”

为确保工程实施安全,项目部决定启动预案,将原本的“旧梁整体驮运”改为“就地拆解为27块”。就这样,400余人奋战了一昼夜,终于在15日清晨6时50分成功将旧梁拆解并运走。

遗憾的是,这个变故让项目部与最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24小时完成三元桥整体置换”失之交臂。当然,即使如此,“43小时换桥”的“奇迹”仍然震惊了全世界。

11月15日晚上18时,京顺路和三环路同步解除了交通管制,交通运行逐步恢复正常,这也意味着三元桥大修战役圆满获得成功。

据了解,为了保证三元桥断路施工期间周边交通正常运行,交管部门从13日晚22时起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各级领导带队执勤,设置岗位85处,投入警力560余人次,协管员920余人次,社会维护力量1300余人次,并高频次发布绕行提示信息,才确保了施工期间三元桥周边区域没有出现大范围车辆排队情况,交通运行基本正常。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周正宇对这次大修的“战果”也颇为赞赏。他说:“此次经过43小时连续奋战,成功地运用千吨级驮运架一体机实现了1350吨桥梁的整体换梁,创造了大吨位整体换梁的新技术范例,也创造了新的北京建桥速度!”

是啊,在一个周末就完成了一座大桥的“涅槃”,这种施工方法及组织形式无疑彻底解决了在特大城市交通咽喉地段桥梁更新与确保城市交通的矛盾。随着国家大规模建设高峰的过去,我们将很快迎来桥梁改造的高峰。“神驼”的又一次成功,很好地为桥梁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途径,该技术在北京的成功应用和推广,将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