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青海化隆阿什努乡:青沙山隧道两端的生活
2016-01-08 
2016的大门已经打开,站立在一个常变常新的时代,我们关注今天的生活,更憧憬未来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父母如何养老,孩子怎么上学,房价是涨是跌,看病会容易一些吗,空气会好一点吗,同一座城市的你我能够平等的生活吗?

中国之声从2013年起推出了大型记录报道《十年,这里》,连续十年,用话筒聚焦10个中国地点,记录这些地方每年的变化,记录这些地方的人们每年的喜怒哀乐,从细节处展开微观中国的生动图景。

今年是《十年,这里》记录的第三年,从元月1日起的十天里,我们一起分享时代变迁,一起倾听中国样本。

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着力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提高扶贫精准度,抓紧落实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十年这里》前两年的报道中我们说到,青海省化隆县阿什努乡气候环境恶劣,计划实施生态移民。

2015年,少部分村民开始搬迁,但更多的村民的搬迁方案还没有达成一致。这一年里,老人们继续生活在西北的卡日岗山区,年轻人在东部城市的拉面馆打拼。海拔3000多米的青沙山隧道,连接阿什努乡和外面的世界,也连起两种不同的生活。



这是2016年1月5日青沙山

昨天晚上,56岁的马生财从西宁回化拢车走平阿高速公路,穿过海拔三千米的青沙山隧道:

马生财:青沙山隧道还通着呢,再过两天就不通了,他们要修路。

小寒这一天,土黄色的青沙山上有少量的积雪。两千多公里外,浙江宁海,马生财的儿子开的拉面馆,墙上也贴着一大幅青沙山的图片,那是夏天青绿的山和金黄的油菜花。

马达吾:这个是西宁到化隆的路上,青沙山隧道过去那边……

这是2015年8月的下午,结束午餐的忙碌,马生财的两个儿子在店里休息。青沙山的图片旁边,空调上、冰柜上,都贴着店里的无线网络密码:

马达吾:都玩儿,现在基本上没有一个不玩手机的,每个人过来都问,wifi有没有?密码多少?我就写在那儿让他们自己看……

这间“化隆马家拉面”,开在宁海县梅林街道几家电子产品工厂的旁边,顾客几乎没有本地人,主要是厂里的外来务工者:

马家兄弟:本来是一个村子,原来前面路都没有,主要靠的就是厂里的工人,基本上每天都会来吃,好多是西北人,不是西北人也不行。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工厂附近都适合开拉面馆:

马达吾:去年在宁波骆驼镇那边开了一家店,4万多块钱开起来,开了10天,没人,就关了。(但那儿也是工业区啊?)那不一样,人不一样,一个是没有西北人,再一个都是年纪比较大一点的,三四十岁的那些人,舍不得在外面吃,省吃俭用。这里大多数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考虑后果,每天下班带女朋友过来吃饭,这个月挣的基本上吃完了下个月再挣。

(你来这边多少年了?)马成云:十多年了。(我看你才二十几岁。)马成云:我们很小就出来了。马达吾:我们上到小学二年级就没上了,那个时候家里经济不行,就靠一点旱地,下雨下得好一点,肚子能吃好,不下雨的话就吃不饱了。

辍学之后,哥哥马达吾放过羊,在青海本地打过工,一开始每天能挣17块钱。2001年,他离开青海到安徽,在老乡的面馆里打工,第二年,平安县和化隆县之间的青沙山开始建高速公路隧道,2004年,三千多米长的隧道打通,马达吾也有了自己的店:

马达吾:我一开始在宁波,宁波搬到宁海,宁海也开了好几个店了,有些店倒闭了,有些店赚一点钱,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

近两年,不少同行都反映生意变差。哥哥马达吾说:

马达吾:今年生意他们都说不好,我这儿比去年差一点,但我这儿的房租便宜,就能忍得住,我以前的老店,房租贵,一年下来就没挣多少钱,就转掉了。

2015年,有媒体报道甘肃兰州和青海化隆的拉面之争,马达吾说:

马达吾:原来我们青海的多,现在甘肃的多。很和平的,全部搞得一家人一样。

他也证实,行业里确实有两家店不能靠得太近的规矩:

马家兄弟:到我这里找店的人也不少,我跟他们说距离必须拉开,大概的距离就是一公里或者800米。跑到这么远两千多公里外来不容易,大家多赚点钱都高兴埃也有像宁波的那样,开在对面竞争,价格往下压,牛肉多放,到头来顾客好了捡便宜了,这些人就亏大了,白做了。你想夏天这么热,我们拉面店也不容易的,厨房里蒸笼一样的。特别难受。又湿又热,在厨房里面快要蒸熟了,夏天最想家,特别想家。

不过,2015年夏天的开斋节,马家兄弟没有回家,只能通过手机,看一看回家的老乡们发的朋友圈。



这是浙江海宁马家拉面馆里青沙山的图片

他们也关注老家阿什努乡搬迁的进展。阿什努乡“十三五”规划要搬迁的三千多人,还没有形成满意的方案,不过在2015年秋冬,有四十多户村民搬走了,阿什努乡党委书记申明文介绍:

申明文:十月十一月搬的,每户的搬迁费是4万元,有补助项目下来之后他们就赶紧搬了,今年计划土地流转承包。

这些村民都来自阿什努乡最偏远的列仁村,距离马达吾家所在的阿什努二村,还有大约一个小时车程。因此他们比较愿意接受补偿方案,大多数人搬去黄河边自然条件比较好的甘都镇,自行安置。阿什努乡党委书记申明文介绍:

申明文:列仁村条件基本上是我们乡最差的,交通不便,全是山路,没有水。他们多半搬到甘都镇,条件好一点。(但是4万块钱到那边买房子买地都不够。)对,4万元不够,一套房子大概就要十几万。

但是马达吾觉得,光有几万块钱不是办法:

马达吾:比如我们这样在外面做生意的还好,很困难的那些,家里没有儿子的话,给个三五万块钱,能去哪里?对不对?就算搬到群科那边给他们房子,没有土地什么都没法生活的,你出去打工吧也干不了活了,住在楼上也只能是开销,没有进来的钱。

32岁的马达吾小时候种过地,25岁的弟弟马成云就不会了:

马达吾:我小的时候天天在做。(你会做吗?)马成云:我没种过。(真的让你种地的话,你可能还得学一下。)马成云:要学的,哪天店开不下去了没地方去了,只能要种地吃饭吧,其他的也不会干做别的生意又不会,没念过书只能做苦力活。(你愿意种地还是开拉面馆?)马成云:拉面馆能开下去还是愿意开拉面馆。

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兄弟俩带着妻子和儿女,生活在离家两千公里外。休息的时候,和这里的年轻人一样,女士们也会聚在一起,用手机看电视剧。

她们戴着花头巾,旁边的墙上是青沙山的图片,隧道外面,平直的高速公路穿越村庄,那是他们回家的路。

记者:白杰戈、葛修远

马达吾十几年前离家几千里,是为了谋生。如今,只剩下老人的村庄,也要再经历一次迁徙——为的是到气候环境更好的地方。故土难离,对于老人尤其如此,这个故土既指祖辈生活的地方,也指世代耕作的土地。虽然它贫瘠干旱,靠天吃饭,但是老人们无法想象搬到城镇,失去土地的生活。

因此,虽然大家都有对好生活的向往,但变化没有想象的那么快。补偿标准、搬迁方案……都还在矛盾和协调中。

时间缓慢,却足以塑造一切,马达吾们不再会讲父辈的语言,西北口音里甚至带了江浙腔调,他们的儿女更是很难跟爷爷奶奶交谈。这是在逐渐的离开中,仍然不断牵扯的过程。有一句话,没有用到报道里,马达吾说:“在外面长了觉得还是老家好,老家待一段时间还是外边好……现在基本上两边都是家了。”

他们的儿女,会觉得哪里是家呢?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