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以“桥多、弄多、廊棚多”三大特色闻名。在西塘,百桥古厚淳朴,倾听着千年流水低吟、浆橹浅唱;百弄深幽奇妙,记载了两边屋舍变迁、旧事新人;而静静矗立的廊棚,也不知为多少个朝代的人遮风挡雨。不妨躲进古镇的屋檐下,穿越幼时时光,给自己一个天真的机会。
送子来凤桥
来凤桥位于小桐街东侧,水上戏台对面,游船中心旁。桥始建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为三孔石板桥。传说建造时,适有一鸟飞来,造桥人认为祥瑞,取名“送子来凤桥”,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来凤桥于1997年重建,其造型及结构别致,适于旅游观赏,为新景点之一。此桥宽10米,正中有花墙相隔,行人可各走一边,老百姓俗称晴雨桥。桥顶有棚,红檐黛瓦,古朴又新颖。桥两边有护栏,且有方砖铺就长条座,供游人休息,可观河中景色。
应该要怎么走这座桥呢?走这座桥还有点讲究,古人讲究阴阳学,南阳北阴,古时男为阳,女为阴。此桥南面一边是阶梯,北面一边是斜坡。男子当然走台阶步步高升,女子三寸金莲小迈步,持家稳稳当当,老人们说:“新婚夫妇走一走,南则送子,北则来凤”,要是有婚后还未得子的,不妨也来走一走。
国际影星《廊桥遗梦》的女主角梅利尔来到西塘,也走了这座廊桥。现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有当地戏迷在桥上自娱自乐吹拉弹唱,将江南水乡的休闲暇意体现得淋漓尽致。
烟雨长廊
西塘很小,方圆才两平方公里。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修筑水利所凿伍子塘之水直抵境内市河,故也有“胥塘”之称。唐宋时这里就有大姓人家建宅居住,聚成村庄,至元明已是颇具规模的市镇。西塘穿越了历朝历代的时光,越发显得剔透玲珑,空灵隽永。
古镇中最与众不同的就是清一色黑瓦盖顶的廊棚。这廊棚不仅是西塘最独特的标志,也是众多江南水乡中独一无二的建筑。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西塘的廊棚有的濒河,有的居中,沿河一侧有的还设有靠背长凳,供人歇息,廊棚的顶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过街楼形成廊棚的屋顶,虽然不同但都可以使商界贸易、行人过往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廊棚上的石板有些是空心的,踩在上面石板咚咚作响。据说这是有意铺设的,可以使廊内的积水流走。江南多雨的气候使烟雨长廊如鱼得水。数千年来,它不仅仅让人们在雨中来去自由,也让人们记住了西塘人们的智慧和善良。
有关廊棚有这样的传说:在西塘塔湾街里有一胡姓商户,店主胡氏年轻守寡,艰难支撑着一家老小,和一家铺子。胡家铺子前的河摊边,有一个水豆腐摊,摊主王二年轻力壮,老实厚道,他见胡氏艰难,便帮着她做一些体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觉离不开他,但又难以启齿。于是一日她借修缮店铺之机,请工匠沿河建起了一排廊屋,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起来,如此王二既可免受日晒风吹,又能在雨天照常摆摊,两个同在一个屋檐下。不想廊棚建好后,胡家铺子生意一下红火起来,于是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下来,竟连成一线,以致后来成为一种西塘独特的建筑式样。后来老百姓知道这层意思后,便给廊屋取名为廊棚,意思是为郎君而建造的棚屋。
石皮弄
弄堂是西塘古镇的又一特色景观,也是西塘人的命脉。西塘的院落、商号大多临河而建,于是就形成了一条条与河道并行的小巷和街道,谓之弄堂。
西塘的弄堂有122条之多,长100米以上的有5条。按用途分为3类:一类用于住宅建筑,称为“陪弄”;另一类用于连接街和河道,被称为“水弄”;还有一类是人们日常行走的,将两条平行的街连通的弄堂。这些弄堂或长或短,勾画出一股宁静的氛围,而清淡淳朴的民风也就隐约地流泻了出来,让观者不得不叹服兴建者绝妙的用心。最有特色的一条露天弄名叫石皮弄。
石皮弄是王家子孙两宅第之间形成的一条弄,墙面由216块厚度仅三厘米的石板铺就而成,地面用168块石板铺成,全长68米,它最宽处1.1米,最窄处仅0.8米,是王家尊闻堂与种福堂之间的过道。据考证,弄内的石板路下是一条使全弄雨天不积水的下水道,薄如皮的石板作为下水道的表皮故称石皮弄。上面是一条狭长的天空,故石皮弄有“西塘一线天”的说法。
永宁桥
站在永宁桥上可一览胥塘河两岸的全景,南望古朴的廊桥。胥塘河狭小成水巷,巷西是仿古一条街,巷东是古老的塘东街。
永宁桥是目前镇上最好的观景点了。河北岸朝南埭长廊如一条逶迤长龙卧伏在水边,行人和自行车都在廊下行走,其风味为其他古镇所少见。河南岸是西街的后面,沿河有高低错落的民居建筑群,大多为清末至民国年间。大宅的风火墙高高耸起,青砖黛瓦和石河桥尽收眼底。这里的景观最得摄影家和画家们的青睐,是他们创作的猎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