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多措并举编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网
2015-12-29
近年来,马鞍山将道路隐患治理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置于平安建设的突出位置,认真落实“严执法、排隐患、强管理”各项具体措施。特别是今年以来,根据省政府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关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建设年”、国省道沿线“交通安全村”建设的活动部署,马鞍山大力推动各县区、乡镇党委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组织领导、隐患治理、宣传教育、执法服务等工作机制,夯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基础,一张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网初步织就。
一丝不苟除“隐患”打造安全提升样板路
省道105线起于合肥,贯穿和县、含山,是我省连接江苏的一条干线公路,在马鞍山境内全长63.2公里。自2012年省道105线升级改造为一级公路通车后,安全隐患不断显现,沿线交通事故发生率、死亡率居高不下。2013年、2014年,省道105线在马鞍山和县境内有两处点段,连续被省政府列为公路事故多发路段挂牌督办。
对此,马鞍山高度重视,打响省道105线安全隐患整治攻坚战。道路隐患整治期间,市、县政府共投入资金520余万元,增设各类交通标志550余块,安装道口标注958根,减速带56处,新增安全防护栏1200多米,增设8处永久信号灯。整治以来,全线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2014年较2013年同比下降30%,2015年较2014年同比下降60%。特别是在2014年省级督办的K45-56隐患治理中,和县政府共投入290万元,封闭违章道口12处,增设安全设施11项,安装恢复中间分隔带11公里,焊接网隔离栏4805米,设置LED爆闪灯24个,新增标志标牌111块,施划标线5178平方米。自整治以来,实现了死亡事故“零发生”,受到省联席会议验收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要求作为安全提升样板路进行推广。
因地制宜补“短板”拧紧农村交通“安全阀”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特别是集镇对交通秩序管理要求日益提高。为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补齐道路交通安全城乡统筹中的“短板”,马鞍山依托“一村一警”警务机制,在全市范围开展了“百名交警包村联系保平安”活动,下沉由交警支队领导、机关及一线警力组成的包村民警143名。包村交警按照当好宣传员、调解员、管理员、安全员、服务员“五大员”的要求,先后深入包保农村联系工作1300余次,入户走访群众1.5万人次,发放“包村联系卡”12万份,开展帮扶活动180场次。
同时,为有效缓解警力不足的矛盾,为农村地区群众的交通安全提供保障,马鞍山积极组建村民自治队伍,在全市9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交通管理服务站,配备了专职交通管理员。在全部行政村成立了由村党员干部组成的交通安全劝导队,利用其“人头熟、信息灵、情况明”的一线群众工作优势,配合交通安全管理站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履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排查登记、提示劝导、维护稳定等职能。此外,整合交警、派出所、农机监管、农村基层组织等多方力量,形成乡镇(村)长、运管站长、农机站长、派出所长、中小学校长、交警中队长六长联动机制,加大安全监管合力。
2011年,马鞍山行政区划调整前,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将近70%;行政区划调整后,虽然农村面积、人口和道路里程大幅增加,但是农村地区交通事故指数逐年下降,截至目前,马鞍山农村地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2011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皖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