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南昌驶入地铁时代
2015-12-25 




地铁试运行期间市民纷纷前来尝鲜。





中山路百盛商场人流稀少。









地铁列车上兴奋的孩子。









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地铁车内一景。





2015年12月26日,这是一个值得在南昌城建史上浓墨重彩书写的日子。这一天,南昌也是江西第一条地铁线路——地铁1号线正式开门迎客,南昌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地铁时代。

从本世纪初地铁梦的开始,到2007年规划蓝图的绘就;从2012年1号线24个站点全线开工,到2014年底全线“洞通”……从梦想到现实,南昌人的“地铁梦”一步一步变得触手可及。

1号线,28.8公里,54分钟。地铁,不仅仅是一种城市交通工具。它将打破我们原有的时空概念,把赣江两岸的城市区域串联成线;它将改变市民们的出行习惯,意味着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到来;它更是城市向外延展的驱动力,将支撑起南昌“大城崛起”的大格局,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现代化梦想……

地铁,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无论对于我们每个人,还是这座城市。

地铁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补齐了南昌城市公共交通中最重要的一块短板——轨道交通,实现了公共交通从地上到地下的历史性转变。

然而,地铁不仅需要连线成网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也需要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紧密衔接,才能提升城市公交系统对市民的吸引力。

12月23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地铁1号线开通前后,南昌公交运输集团会通过迁移公交站、优化、新辟公交线路,积极与地铁无缝接驳。不过,在服务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同时,南昌市公交运输集团运调处相关负责人也坦承,地铁开通对公交客流量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柳伟,长期研究公共交通,他说:“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存在争夺客流问题。”他转而解释说,“但城市轨道交通效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其他交通方式,尤其是常规公交的配合与衔接。”他认为,“两者是唇与齿的关系,实现地铁和常规公交一体化,才能增强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竞争力。”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杨继红摄)

地铁之生活

整合城市公共资源引领城市扩张方向“大城”崛起重构南昌都市生活

本报记者郑荣林实习生王芷琪

地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20年间,南昌市建成区面积从80平方公里,迅速扩展到目前的近300平方公里,瑶湖、九龙湖、朝阳……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也催生越来越多的“城市候鸟”——他们工作在城市的一端,居住在城市的另一端。

黄女士就是其中一个。家住青山湖大道,4年前,单位从老城区搬到红谷滩新区,由此,她每天开始了从城东到城西艰辛的“双城生活”:每天早上开车出门上班,高新大道、青山湖隧道、阳明路……无处不堵,尽管相距只有约13公里,却需要一个多小时。以至于每天到了下班时间她都在办公室耗着,避峰出行,回到家已经吃不上热饭。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地铁是穿越城市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眼看着家门口的地铁站慢慢耸立,黄女士对“地铁时代”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地铁1号线试乘体验的第一天,她兴冲冲地坐上开往“幸福生活”的地铁列车——从家门口的青山湖大道站上车,到单位附近的地铁大厦站下车,全程只需22分钟。这意味着,她每天上班晚半小时出门,可以帮家人做好早餐;下班早一个小时到家,一家人有更多的时间坐在一起体味幸福。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南昌居民出行频率也大幅提高。华东交大交通运输与经济研究所查伟雄博士说,南昌是一个旧城中心片区交通出行过于集中、老城区道路系统先天不足、交通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的城市。江、河、湖给城市带来灵气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交通“东西不通,南北不畅,越江不便”的困局,这迫切需要建设大容量、高速度的轨道交通,将南昌交通从“汽车速度”,提升至“地铁速度”。

地铁把像黄女士这样的“城市候鸟”,从低效率的出行中解放出来,享受到更便捷、更有乐趣、更舒适的都市生活。地铁也如同时光隧道,缩短了我们对距离的理解,拓展了我们的生活空间。

引领城市扩张的方向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地铁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市民出行的速度,更能让城市发展提速。在地铁时代,整个城市的发展格局也将因此而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地铁对城市发展确实具有引领作用。以前建筑建到哪里,交通就到哪里,现在则讲究交通先行,地铁修到哪里,建筑就建到哪里。

地铁“牵”引着城市扩张的方向,各大城市莫不如是。在上海,一个莘庄地铁出站口,短短几年竟培育出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卫星城。南昌也不例外:素有南昌“东大门”之称的麻丘镇,5年前,在南昌人眼里还是“乡下地方”,如今则作为“瑶湖组团”的腹地,正在向滨水风情小镇蜕变,居注娱乐、购物项目争相入驻。而这与地铁的刺激不无关系,从地铁1号线的终点站瑶湖西站,跨瑶湖大桥,就到了麻丘;而计划在2018年开工的1号线东延线,将直接延伸至麻丘。尽管跨江越湖,麻丘距离中心城区也将越来越近。

“随着这十年的发展,我们现有的城市基础和框架已经适应不了未来南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老城区,还有新城区和老城区相连的路网,这都需要我们通过交通引导,对整个城市进行再造,以此激活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柳华说,地铁可以拉开南昌的城市框架,提升城市承载力。

西进、东拓、南延、北控……在南昌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中,地铁的作用显而易见:1号线连通了蛟桥、红谷滩中心区、老城区与瑶湖组团;2号线激活了九龙湖组团,与老城区相连;3号线自莲塘站至京东大道站,激活了昌南组团……

一地产研究机构负责人顾予说,地铁1号线的开通,有利于改变城市发展的单核中心模式,形成城市次中心商圈或新的区域中心。可以进一步拓展城市的居住空间和活动空间,因为有了地铁的“穿针引线”,交通的便捷升级,弱化了区域地缘情结,那些散落在郊区的板块也不再遥远,有利于中心城区人口的疏散。

地铁飞驰中,南昌与“大都市”的距离越来越近。

重新配置城市公共资源

一条地铁线,如同一串糖葫芦,将整座城市的公共资源整合在了一起。南昌地铁1号线的两端是瑶湖与昌北两个大学城,中间是红谷滩CBD、老城区核心商圈,教育、商业、医疗、休闲资源被有机连接起来,进而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对于省奥体中心主任李爱军而言,地铁能推动城市优质资源的重新配置。自2011年“七城会”之后,省奥体中心的赛后利用状况堪忧,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李爱军说,奥体中心最缺的是人气,主要原因是市民觉得“太偏”,从八一广场到奥体中心虽然只有10余公里,但无论是自驾车或坐公交,往往都需要约一个小时,市民自然不愿来。

如何让这座全省最现代化的综合性体育嘲活”起来?李爱军说,地铁解决了奥体中心长期存在的交通制约因素,从八一广场站到奥体中心站,全程只需20分钟,原来偏远的奥体中心完全可以成为市民“家门口”的锻炼场所。最近,奥体中心就有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和场所开放,在保障奥体中心正常功能的基础上,着力将其打造成江西科学健身和科学运动的全民健身大平台。

于年轻的“文化志愿者”赖时幸而言,地铁能够有助于城市优质文化资源的共享。去年初开始,出于兴趣爱好,他开始收集南昌各高校、图书馆、书店的讲座信息,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公开发布。南昌六成讲座是集中在高校,而高校又主要布局在瑶湖、昌北和前湖三个大学城,江西师大的学生如果想去华东交大听一场名家讲座,从城东跨老城区至城西,全程约25公里,乘坐公交车要近两个小时,这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而地铁开通后,从瑶湖到昌北,只需要不到一小时,两座大学城之间“天堑变坦途”。赖时幸说,过段时间准备在几所大学“扩招”几名志愿者加入,收集更全面的讲座信息让大家共享。

地铁之交通

地上地下既竞争又合作公共交通挑起治堵重任

无缝对接让地铁顺畅“到家”

本报记者余红举

公共交通分担率偏低

从周末晚高峰期稍有拥堵,到早晚高峰日日拥堵,再发展到平峰时段也常见拥堵。堵车,对于南昌市民来说,已变得司空见惯。机动车数量增加迅猛,也是南昌交通拥堵原因之一。

截至8月底,南昌市注册机动车70.57万辆,合计全市机动车总量约82万余辆。目前,南昌市机动车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2%左右,日均增长400余辆。华东交通大学查伟雄教授认为,交通拥堵作为一种“城市脖,已经成了一项世界性难题。在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公共交通发达,其出行分担率普遍在60%以上,城市拥堵问题相对并不突出。因此,公共交通的发达,能够很好地规避车辆过快增长带来的烦恼与矛盾。而南昌公交出行分担率仅为17.5%,总体上较低,远远没有起到公共交通的应有作用。

记者采访了解到,因为公交车速慢,南昌不少市民不愿意选择公共交通。以2路公交车为例,原来每天有5至6万人次,现在下降到每天只有2万人次。“目前南昌共有3200余辆公交车,相当于每万人拥有10辆,而标准值应为每万人15辆。地铁投入运行后,将有利于提高南昌的公共交通分担率。”查伟雄认为,地铁投入运行后,大运力、准点率则会将选择其他出行方式的人群吸引到公共交通上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缓解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

“地铁在整个公共交通中起主骨架作用,承担城市大运量的客运交通出行。常规公交主要作为地铁的辅助交通方式。地铁运力大,但是可达性不强。常规公交运力分散,但是灵活性、可达性强。”柳伟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缓解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交通压力意义重大。2015年,北京轨道交通的日均客运量1000万人次以上,占公共交通总量50%以上。上海、广州、深圳为三至四成之间。”

地铁公交唇齿相依

最近,家住红谷滩新区梵顿公馆的郑女士发现,新开通的50路公交车改变了原来的线路,在滨江豪园“拐了个弯”,直接与地铁一号线秋水广场站对接。南昌西站旅客乘坐50路公交到达秋水广场站后,可直接乘坐地铁,实现了高铁站与地铁对接。像这样基本满足了市民出行倒乘公交、地铁的“最后一公里”的需求,目前南昌公交线路达60条。南昌公交运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迁移公交站、优化、新辟公交线路与地铁站点接驳,这样既发挥地铁运力大的优势,又发扬了公交可达性强的长处。

22日,记者体验了地铁秋水广场站、滕王阁站、高新大道站、青山湖大道站等站点,出站台150米范围内均能找到公交站台,且有多条公交线路接驳。不过,在孔目湖站,需步行20多分钟才能找到公交站台,且只有一条公交线路接驳。南昌市公交运输集团运调处相关人士介绍说:“公交线路接驳已经覆盖了南昌地铁1号线23个站点,因孔目湖站周边道路不具备开通公交的条件,正在等待时机。”

目前,南昌公交车日客运量近200万人次,南昌地铁1号线试运营稳定期,预计日客运量10万至15万人次,这必然分流南昌公交的客流量。

220路被称为南昌最拥挤的公交线路之一,众多受访者表示,一旦地铁开通,将会选择乘坐地铁。南昌市公交运输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地铁1号线开通后,自然会对公交客流量产生一定的冲击。其举例说,220路公交与地铁一号线多个站点重合,人流量预计会有较大影响。从罗家镇到老福山的216路公交车,每天运送旅客7000至8000人次,罗家镇开通了微公交对接地铁1号线高新大道站后,216路公交车客流量预计减少三分之一。

“目前南昌地铁还只是线状,没有形成网状,一旦形成后,冲击会更大。”南昌市公交运输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即便如此,地铁与公交是相辅相成的,26日开始,南昌公交运输集团新开辟3条微公交线路,将麻丘、罗家镇与地铁1号线无缝对接。同时,还会通过加密班次,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

打通地铁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让地铁到家的“最后一公里”更顺畅,是许多“地铁城市”面临的共性难题。对于刚刚进入“地铁时代”的南昌而言,同样面临如何让地铁融入城市公共交通公交体系,与城市客运系统、机尝火车站无缝对接这个课题。

“公交、地铁是城市两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新建大型社区的居民来说,由于离市中心比较远,想要直接乘地铁出门可不是那么方便。缺乏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衔接,会导致居民乘坐地铁不便。”柳伟认为,地铁与公交的协调,应通过实现地铁和常规公交一体化来解决,其中线网规划应该以地铁为主干,发挥其大运量的系统特征,主要以承担中远距离客流;以常规公交为支线,发挥其机动灵活的系统特点,主要承担中、短途旅客运输。通过一系列的协调、规划,使两种交通线网达到紧密联结、互补短长,使公交线网方便出行者换乘,为构建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打下基础,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增强其在城市交通中的竞争力。

专家如此表示,市民换乘公交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给黑车揽客机会。开私家车坐地铁的人,因站外没有停车场只得随意停放,影响周边道路交通。这种情况已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也因此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郊区建有地铁接驳停车场,实现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有效衔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客流灵活性,更能够提高地铁枢纽集散能力。随着南昌城市框架的拉大,地铁线网的成形,北上广的经验值得借鉴,此外,在城市远距离出行需求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换乘所带来的,如机场与高铁、火车站与高铁站、客运站与火车站之间等,如果地铁能够将这些主要的客流集散点串联,就能减少城市道路压力。

所幸,南昌地铁规划中对这些已有考虑,地铁2号线连接了南昌西站与南昌火车站,机场线也在规划之中。

地铁之商业

中山路盼打翻身仗新商圈“串联”抢商机

乘上地铁省城商业搭车升级

本报记者陈璋

12月22日,家住南昌市北京东路的市民钟诚准备购买一双名牌运动鞋,他用一张体验券坐上地铁1号线,15分钟后便踏进中山路百盛商场,买到了想要的款式。如果搁在以前,钟诚宁愿网购也不会去中山路,“堵车、找车位,单程没有一个小时搞不定。”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12月20日开始,南昌地铁1号线向市民免费派送20万张体验券,不少像钟诚一样的人已经提前享受了地铁开通带给他们的消费便利。

民情即商情,这条贯穿城市东西,串联了多个商圈的地铁,无疑将给南昌商家带来机遇,对南昌市商业格局带来改变。

消费半径扩大唤回市民消费热情“交通是影响商业区位的重要因素,随着地铁的开通,城市空间将会‘变携,整座城市都是一个大商圈。”南昌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吴斌华表示,从全球范围看,地铁开通与商业繁荣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地铁1号线的开通,将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南昌的商业环境。

作为南昌市的传统商圈,中山路无疑是受地铁建设影响最大的区域。2013年至2015年,中山路全面启用围挡,社会车辆无法正常行驶,周边大型商嘲深受其害”。数据显示,百盛商场中山路店在地铁施工后,日均客流量从9000人降至5000人,年销售额从超过8亿元降至6亿元。

“眼看着红谷滩万达广场等商业中心在崛起,我们的客流量还不到他们的一半,确实很无奈。”百盛商场张姓负责人表示,老城区本就受困于土地面积孝停车场少等问题,加之交通受阻,不仅顾客不愿来,很多商家都放弃了进场入驻意愿。“一些国际品牌原本看好南昌市场,实地考察中山路后,纷纷打消了进场念头。”

随着地铁开通和路面围挡的拆除,百盛商场中山路店又将重新迎来生机。记者看到,1号线八一馆站不仅将A出口设在商场大门口,还将地下通道与商场负一楼连接,乘客不出站口便能入场购物。“这一点南昌做得非常好,不仅是百盛,其他商场也可以享受地铁红利。可以预计,地铁正式开通后,中山路将迎来一波客流高峰。”张经理说。

对此,吴斌华也认为,地铁1号线在中山路设有2个站点,中山路商家的消费半径得到很大提升。除了可以重新“唤回”流失的消费者,地铁两头的高新区和经开区市民也会成为重要客群。

休闲购物一体社区商圈升级城市次中心

近两年,以恒茂梦时代、红谷滩绿地广尝万达广场等为代表的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纷纷开业。与之对应的是,一个个新商圈逐渐成形。如今,地铁1号线从东至西将这些商圈一并串联起来。当距离不再成为问题后,这些新兴的商圈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商机。

“作为南昌市重点打造的省级商业中心,红谷滩商圈的功能就是要辐射全市乃至全剩地铁开通前,红谷滩还谈不上成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限制导致辐射能力不强。”资深商业观察人士罗飞告诉记者,一方面老城区的人提到过江很多都会摇头。另一方面,现有地面公交换乘也很费力,比如瑶湖片区的大学生,去一趟红谷滩要花上大半天时间。“地铁1号线的开通,显然有利于增强红谷滩商业中心的辐射能力。”

“与老城区不同,红谷滩的后发优势明显,这里环境优美,未来可以借助地铁重点打造‘休闲购物’模式。”吴斌华表示:“现在地铁1号线将秋水广场和绿地中心、万达广场连接起来,人们看完风景后,坐几分钟地铁就到了商场,真正实现休闲与购物一体化。”

事实上,除了红谷滩,高新区与经开区这两个以往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如今也在借势发力。在太子殿站,天虹百货已进入装修尾声,不久便将开业;在双港站,铁建青秀城也将打造成一个集住宅、办公和购物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此外,珠江路站的凤凰商业广尝艾溪湖东站的高新绿地中心等已经建好的商场,也在全面扩大招商。

“这些商家就是看中了地铁1号线的区位优势,高新区和经开区也将从以往的社区型商圈成长为城市次级商业中心,进而提升片区的整体消费能力。”吴斌华说。

机遇与挑战并存聚人气不能光靠地铁

尽管地铁的开通将成为南昌商业发展的一针强心剂,但在吴斌华看来,短期的客流提升并不意味着持续性的繁荣。受电商的冲击、本地消费水平偏低以及全国实体商场疲软等因素影响,南昌商业要想真正迎来转机,一方面还要等待地铁网络的覆盖,另一方面则需要各个商圈自己找准定位。

罗飞认为,中山路商圈沿街商户多以中低端为主,与近年来兴起的红谷滩商圈差距越来越大。“万达可以牺牲部分利益招来星巴克、ZARA等名牌,带来了不少中高端消费人群,同时提高其他商户租金,赚取更大的利润。然而,中山路多以个体商户为主,很难‘以租金换名牌’,消费水平一直上不去,很多时候都是赚个吆喝。”

“从全国的趋势来看,体验型消费是当下的一个主要转型方向。”罗飞表示,从万达广尝梦时代广场的人流量来看,英语培训、儿童乐园等区域往往可以吸引很多消费力强的群体。“现在70、80后都舍得为孩子花钱,如果留住了这部分消费主力,实体商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百盛商场张姓负责人也表示,依据百盛的发展经验,地铁布局并不能对商业起决定性作用。“南昌人民期盼地铁太久了,这股热情逐渐散去后,还是会回归理性。”他说,地铁的虹吸效应既会带来客流,也会流失顾客。目前百盛正在逐步增加餐饮消费的比重,以期增加顾客黏性,进而转化为实际购物行为。

对中山路商圈的问题,吴斌华表示,东湖区正在制定“商旅文”协调发展战略,即把八一广尝八一起义纪念馆、万寿宫以及滕王阁等最具代表性的南昌文化统一起来,主打文化牌,带动商业牌,让外地游客来了南昌就想到这里。而红谷滩近年来大型商业综合体已趋近饱和,不宜过度建设。

“当然,这并不是说南昌其他区域就不用增加商业中心。目前全市人均商业面积只有1平方米,处于较低的水平。像目前青云谱区在建的王府井百货,以及东湖区省政府一号地块的恒隆广场,都可以弥补周边大型商业中心短缺的问题。”吴斌华说。

作者:杨继红本文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