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读红色经典颂爱国精神
2015-12-24 


读红色经典颂爱国精神

——《将魂育后生——裕安籍卅二位开国将军故事集》读后感

文/杨文付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明,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读红色经典则是和历史英雄、革命烈士进行心灵的沟通。

——题记

裕安,是全国十大将军县之一。在裕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涌现出梁从学等32位开国将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编纂出版了《将魂育后生——裕安籍卅二位开国将军故事集》意义深远,为全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裕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将军的摇篮,走出了32位共和国开国将军,留下了很多光耀千秋的‘红色印迹。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33位无产阶级军事家之一的许继慎诞生于此;著名的六霍起义以及由徐向前指挥的彻底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的苏家埠战役发生于此。这里还有迄今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苏维埃政权旧址—独山革命旧址群,城内文庙曾为抗战时期安徽省政府临时驻地。这些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开展红色教育、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精神富矿。我们作为共和国开国将军后代,为生在裕安这块英雄的土地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拜的心情,打开了书的第一页。该书内容丰富,史实可靠,生动诠释了裕安籍32位开国将军矢志不渝跟党走、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感人事迹。全书内容通俗易懂、老小咸宜、脉络清晰、忠于历史,形式新奇、活泼,是传播文化、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的鲜活读本。

独山在怒吼——《六霍起义》

独山,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一个堪称“世外桃源”的地方,一个微风拂过,“六安瓜片”清香透鼻、沁人心脾,香气袭人,但即便是这样一个美丽而悠远的人间天堂,也被国民党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随着一声枪响,独山再也不能平静……

六霍起义是继黄麻、商南起义之后的一次规模更大的农民武装起义,它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立下了鼎足之功。

1929年5月,受立夏节起义胜利的鼓舞,在中共皖西党组织领导下,先后爆发了霍山诸佛庵民团起义。六安武陟山农民暴动、金寨南庄畈六保联络自卫团起义,拉开了六霍起义的序幕。1929年11月,正当中共六安中心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组织发动六霍地区全面武装起义的一触即发之际,7日晚发生了独山三区二乡农协会秘书何寿全和两名女农协会员被捕并被搜去农协会花名册的事件。为了使党组织和农协会不遭到破环,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周狷之、委员吴干才得知后,和三区区委连夜赶到独山第四高等小学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暴动。8日拂晓,独山周围十五个乡的近万名农民,手持大刀、长矛、钢锥、土枪等从四面八方涌向独山镇,将敌魏祝三自卫团驻地马氏祠团团围住,打死两名哨兵并夺下枪支,敌人慑于起义群众的声威,被迫释放了何寿全等人并交出花名册。被围之敌见起义农民越来越多、愈战愈勇,顿觉困守无望,遂纵火焚烧民房,乘机逃窜。起义队伍占领了独山镇,史称“独山暴动”。此后,霍山的西镇等地相继举行了农民武装起义,从而掀起了六霍地区农民武装斗争的高潮。

独山农民起义的胜利,为我省武装革命斗争开创了三个“第一”,即打响了六霍起义的第一枪;组建了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安徽红军第一游击纵队,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建立了第一个工农民主革命政权——三区工农革命委员会。

独山是革命老区,她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独山境内共参加红军数千人,建国后已被追认为烈士的有五百三十多人;授少将军衔的十六人,上校、大校军衔的十多人。

今天我们建立“六霍起义纪念塔”,旨在缅怀先烈,激励后人,让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风浩气长存于天地之间!

苏家埠在咆哮——《苏家埠战役》

苏家埠战役,鄂豫皖苏区最大一役。1932年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东渡淠河,将国民党军第46师和警备第2旅主力6个团包围于苏家埠、韩摆渡、青山店等地。4月下旬,红军围敌月余后,蒋介石任命第7师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共”总指挥,指挥国民党军15个团2万余人的兵力,从合肥西援。红军以逸待劳,在樊通桥地区占领有利阵地,并在樊通桥两翼布下包围圈。5月初,国民党军经长途跋涉进到红军伏击地。此时,敌奔波疲劳,士气低落,红军养精蓄锐,士气高昂。交战,红军全歼敌于苏家埠、青山店地区。

苏家埠、韩摆渡、青山店等敌突围无望,5月8日无条件投降。苏家埠战役历时48天,红军以2万余人,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歼敌3万余人,俘敌总指挥厉式鼎、5个旅长、12个团长及营以下官兵1.8万余人,缴枪1.6万余支,机关枪250挺,山炮4门,迫击炮40门,电台5部,击落敌机1架。此役是鄂豫皖苏区史无前例的大胜仗,也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著名的大捷之一。它创制了红四方面军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篇章,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

此次作战中,第四方面军进一步发挥了""围点打援""调动敌人于运动中加以消灭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准确掌握敌情的条件下,坚持围困苏家埠四十余日,终于调动了大批敌人来援。在围点作战中,进行了坚苦的土工作业,构成敢严密包围敌人的工事网,既有效地困住了敌人,又保证了能够集中尽可能多的机动兵力用于打援。在优势的敌人面前,以逸待劳,利用了天时地利条件,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和红军熊猫顽强的战斗作风,诱得好,顶得硬,迂回及时有力,又首先打了敌人的指挥所,从面迅速地全部歼灭了敌人援兵,并迫使困守据点之敌全部投降。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的贺电中说,“这次胜利,给予全国反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无限的兴奋,更加强了苏维埃红军对于革命运动的领导。”

苏家埠在咆哮,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但它不再沉睡。希望的光明就在前方等待着,胜利就在前方!

大别山在怒啸——《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延安,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空前规模的重点进攻,扭转战局,毛泽东从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以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相互配合,形成“品”字形战略格局,经略中原,彻底改变敌我战略态势,为夺取全国胜利迈出了坚定而关键的一步。

为实现这一战略思想,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在鲁西南与敌人鏖战,先后取得郓城、定陶、六营集战役的胜利。接着,又攻克敌重兵把守的羊山集。此时,颇感不妙的国民党当局紧急调集35万大军日夜兼程扑向羊山集,并企图利用当地连降暴雨洪水猛涨之机,袭击我军。面对严重的敌情、水情和党中央发来的“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刘邓彻夜未眠,毅然决定立即南下。部队在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未及休整的情况下,冒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过黄泛区,渡沙河、汝河、淮河,向大别山英勇挺进,并胜利到达目的地。在大别山区,我军不仅与国民党军队周旋战斗,还要与革命队伍内部的错误思想进行不懈斗争。在极为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刘伯承与邓小平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让给对方,表现了极为真诚与珍贵的战友情谊。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坚持战斗,经历了极其艰苦和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最后以伤亡近半的代价,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人民解放军提前进入了战略进攻。

大别山在怒啸,在为一群人怒啸,一群为国家兴旺和民族的振兴而献出每一滴鲜血的人;一群为正义与真理而献出每一个青春年华的人;一群为历史发展的民主和自由大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人!他们为着这一切,不惧地狱烈火的煎熬,虽九死而不悔!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啊,就由此燃烧迸发出永不熄灭的光华!

解放战争胜利,人们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但身处牢狱的英雄们,却无法感受这热闹的气氛,只有黑暗、冷清和腐烂的味道弥漫在周围,似乎时刻要将他们吞没。他们用在狱中节省下来的红布条缝补了一面五星国旗,面对国旗,他们庄严而神圣地注视着。眼里并未饱含泪水,而是洋溢着幸福的时光。虽然他们将在这地狱中悄悄死去,但他们为重庆的人民,为中华儿女换来了自由与和平!

面对反动派的威逼利诱而威武不屈;为了崇高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而前仆后继、慷慨就义;为民主自由,为民族的解放,无私奉献了个人的一切,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大别山山巅才会升腾起一片光照日月的星云……

爱国精神,当知如此,在战争年代,面对日本人的侵略要反抗和斗争;面对黑暗势力的步步逼近,要学会与其斗智斗勇;面对国民党的折磨,要坚强不屈。无数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和对党的忠贞不渝。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要用实践去证明。爱国,就要时刻维护国家尊严;爱国,就要以史为鉴,要将精神铭记于心;爱国,就要永远记住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