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引领中国邮政转型升级
2015-12-21
编者按
12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改革创新引领中国邮政转型升级》,本报今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从17岁起,林芝就成了父亲的徒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一个偏僻的林场邮局里当起了邮递员。如今林芝的爱人、儿子都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员工。“这些年变化太大了。”林芝说,“过去,邮政窗口就是寄信寄包裹,现在还有特快专递、国际小包、金融服务等,我儿子就是邮储银行的信贷员;过去,查询一个包裹至少要一周时间,现在客户自己就能在网上实时监控邮件位置;过去我们走着送邮件,现在多数地方都用起了摩托车、三轮车,有的地方还用汽车送邮件……”
自1896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以来,中国邮政已走过近120年风雨历程。林芝一家三代,见证了新中国邮政的发展。
锐意改革,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1998年邮电分营,到2007年政企分开,是改革,令中国邮政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邮政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发展成为经营传统邮政业务、金融、包裹快递、电子商务的现代企业集团。
1998年邮电分营时,中国邮政总收入只有287亿元,亏损179亿元;到2014年,中国邮政总收入跃升至4047.7亿元,利润达356.5亿元。从1998年邮电分营到2014年年底,中国邮政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8%。
至2015年10月底,中国邮政净资产由分营时的928.3亿元增至2741.3亿元,是分营时的近3倍。在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邮政以业务收入4047.7亿元、利润总额356.5亿元位居143位,比2011年上升了200位;在“2015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位居22位,比2011年上升了15位。
贴近市场,快递业务突飞猛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邮政传统业务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但中国邮政抓住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带动包裹寄递快速增长的机遇,采劝仓储+配送+供应链金融”模式,加快做大快递等包裹类业务。
以邮政包裹快递为例,业务量由2011年的7.4亿件,上升到2014年的16.3亿件,年均增幅29.8%;其中,国际包裹快递业务量由2011年的6494万件,上升到2014年的4.1亿件,年均增幅84.6%,在跨境电商轻小件寄递市场占有率超过60%。
服务“三农”,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并重
中国邮政一直践行央企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坚持服务“三农”。尽管一些偏远网点每年都会巨额亏损,但近几年来,偏远地区的网点不仅没有裁减,还增加了8440个。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邮政5.2万个支局所中,3/4的网点、2/3的邮路在农村。时至今日,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方,邮递员仍是人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中国邮政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号召,为广大农民提供包括信函、报刊、包裹、储蓄、汇兑、小额贷款、小额保险、农资配送、农村电商等各类服务。
据统计,2012年以来,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376亿元,解决了1629万农户融资问题;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4万亿元,解决了1200万户小微企业的资金短缺困难;全国邮政为农民配送化肥、农药等各类农资超过500万吨;依托邮乐网电子商务平台和10万多个村邮站,中国邮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今年1月至11月份交易额已超过102.2亿元。
服务创新,打造综合便民新平台
在海南安定县的中国邮政村邮站,村民们不仅可以缴电费、充话费、订报、转账、买机票,而且可以享受代收寄信件、助农取款、邮乐代购等服务,甚至还可以办理残疾人优待证、二孩准生证等证件。村邮站已经转型成为综合便民服务平台。
近年来,中国邮政加大了便民服务方面的投入,已先后与20多个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数十家大型公司和公用事业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利用全国5.2万处营业局所、2.8万个报刊亭以及30万个便民服务站、“三农”服务站、村邮站等实体渠道,以及邮政网站、呼叫中心、移动终端等电子渠道,中国邮政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已经能够提供邮政、金融、代收代付水电费、话费、税费及代办证照等多种综合便民服务。
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创新引领中国邮政转型升级。中国邮政改革的脚步仍在继续,创新动力依然十足: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对速递物流等竞争性业务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与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及民营快递公司合作;同时积极“走出去”,正在洽谈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仓,助推跨境电商发展。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国华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十三五’即将开局之际,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企业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全力推动中国邮政平稳健康发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