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平武桥坝村水磨坊水磨飞转面香自来
2015-12-18 
王勇吴佳汨

一条300多年的引水渠,一座近半个世纪的水磨坊,在平武县平通镇桥坝村村民刘清华的印象中,家门前的这条水渠上曾经建过5座水磨坊。如今,电力接到了每家每户,电动磨多了起来,一些老旧的水磨坊逐渐被拆除,唯独刘清华舍不得拆掉自家的水磨坊。他说:“家乡水量丰沛,水磨节能环保,全家人都是吃着水磨面长大的,拆了实在太可惜了,要一直把水磨保留下去。”

53岁的村民魏成华背着40多公斤荞麦,走过铁索桥,赶到几公里外的刘清华家的水磨坊,准备把荞麦磨成粉,用来做凉粉和蒸馍。“水磨磨出来的粮食口感好,一家人吃了几十年,已经离不开这个味道了。”魏成华说,她们家有四口人,从她记事起,家里吃的玉米面、荞面、杂面和麦面都是在水磨坊磨的。据当地村民介绍,村里还没有通电的时候,水磨坊每天根本闲不住,电动磨普及后,用水磨的人少了许多,但是仍有不少村民愿意走上很远的山路,来刘清华家用水磨磨面。

刘清华家如今是砖混结构的平房,墙上挂满了金黄色的玉米。平房一侧便是一处不起眼的小青瓦房,房子里面就是已经使用了数十年的水磨。据刘清华讲,这座水磨坊有将近50年的历史了。水磨坊建在宽约4米的水渠上。魏成华将荞麦背进磨坊,一旁的刘清华赶紧来到磨坊门口的水渠边,弯腰提起渠口上的木板,湍急的水流从水磨坊的下面奔流而过。在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下,近千斤重的磨盘快速转动起来。魏成华用一把木瓢将荞麦舀到磨盘上。磨盘边缘有个漏口,中间插着几根木棍。刘清华告诉笔者,木棍用来控制粮食流动量,木棍插得多,则流速慢,磨的细;木棍插得少,则磨的面粉粗一些。一两分钟后,细细的荞麦面便从两片磨盘的缝隙中缓缓地“吐”了出来……之后,魏成华将第一道磨好的荞麦面用筛子先筛过一道,然后再磨第二道……40多公斤的荞麦,她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才磨好。虽然过程有点繁琐,且耗时、辛苦,但是村民仍然难以抵挡水磨面香的诱惑。刘清华说:“现在相邻几个乡镇就剩下这一座水磨了。特别是每年秋收以后,磨坊就开始热闹起来,有的村民天不亮就来到磨坊,为的是早点磨完,早点回家。”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