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市民出行体验
2015-12-16
分享到:
近日,记者在小寨十字看到,南北中轴线小寨十字入口由原来的四车道变为现在的五车道,另外新增加了左拐道和掉头专用道。据了解,此举是为了缓解早晚高峰压车堵车现象,施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明显。(记者雷伟东摄)
从100万辆到230万辆,2011年至今,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在机动车“高速度增长、高密度聚集、高强度使用”的同时,西安市交警支队也通过提升事故处理便民服务,深挖道路通行资源,努力配合发展公共交通等多方面措施,进一步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提升交通参与者的出行体验。
快速处置:三环以内处警时间缩短到10分钟以内
在西安,全市90%的机动车都集中在主城区,城区车辆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400余辆,此外,由于西安棋盘式的道路结构和主城区封闭式布局,极易因交通事故造成拥堵,而在交通事故总数中,车辆剐蹭、追尾等小事故占90%以上。
为提高事故现场处置的快速反应能力,2014年6月1日,西安市交警支队实施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全市城区范围内1000余名一线执勤的网格交警(道路上的执勤交警)成为交通事故一级处理的“主力军”,以全市67个巡逻网格为依托,发生事故10分钟内赶到现场,5分钟内撤除现场,大大缓解了因交通事故引发的拥堵问题。
随着交通事故分级处置的推进,缓堵保畅效果日益明显。从去年6月1日至今年4月底,一线网格民警现场处置事故17542起,三环内实际处警时间由原先的15分钟降到了10分钟内,因交通事故造成拥堵由原先日均18起下降到6起。
公共交通:224公里公交专用线保障“公交优先”
为促进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保障“公交优先”理念,2011年,西安市交警支队在全市开辟了以钟楼为中心的“两环四横十纵”总长度达224公里的公交专用线,规定全天24小时内只允许公交车和9座以上(含9座)的客车行驶,其他机动车辆禁止驶入,而公交车在非特殊情况下不允许行驶在社会车辆道路上。目前,全市已开设22条224公里公交专用线,建成公交港湾200个,促使公交出行分担率由37.6%提至39.12%,公交车运行速度也大幅提升。
但在交通压力越来越大的现状下,很多市民建议全天候公交车道能否改为限时,平峰时段允许社会车辆借道行驶,以提高路面通行效率。2013年7月起,交警支队又将二环外的红光路、昆明路、太白南路、西延路、太华北路等14条道路启用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实行专用道分时段公交专用,其余时段对社会车辆开放,对路面资源最大程度合理化利用。
此外,针对群众关注的行车限速问题,交警支队经过调研论证,结合我市实际,2013年制定了三环内城市道路及机动车实行分类限速模式,将全市道路分快速路、主次干道、城市支路三个等级,实行不同限速标准,按二环内与二环外两个区域,对城市主次干道分别限速60km/h和70km/h;对渣土清运车执行专型车辆限速管理。2015年11月,西安市交警支队又为二环最内侧两条车道设置最低限速,从而进一步发挥二环的城市快速干道的作用。
微循环:背街小巷分解主干道交通压力
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五年间,交警支队先后治理钟楼盘道、北门盘道、南梢门十字、药厂十字、水司十字、西京医院门前以及二环沿线等860余处交通堵点、乱点,全市道路管控率达到90%以上。
此外,通过利用窄巷、小街以及便道等道路,分流主干道车流,实现道路微循环。早在2012年,交警支队就为缓解南大街压力,分流由南向北方向车辆,确定“南大街-东大街-柏树林-顺城巷”区域内的微循环交通改造方案。充分利用开元商城南侧及东侧小巷、东柳巷、北柳巷及南柳巷、印花布园、东木头市分流车辆,实行微循环后,钟楼片区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随后,又相继对后宰门区域、新城广场区域、小寨区域、电子城区域、兴善寺区域、纺织城区域等城区22条背街小巷实施了微循环,以提高背街小巷的通行率,分解主干道交通压力。交通微循环起来后,除了交通参与者、一些小区居民、市中心的商家也成了交通改造的受益者。
按照“支路(背街小巷)在保证通行的情况下应设尽设,机动车道不设、非机动车道规范设置”的基本原则,交警支队在全市支路增加停车泊位设置,采取单停单行、单停双行等措施,吸引有效利用微循环道路资源。出于人性化管理,允许背街小巷夜间临时停车不处罚,最大限度服务群众。
作者:雷伟东本文来源: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