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冉鹏:让“三下乡”搭起温润民心的桥梁
2015-12-11 
2015年是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20周年。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三下乡”活动蓬勃开展,内容更加丰富,渠道不断拓展,形式日益创新,为农民群众办了大量好事、实事,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温暖心田的桥梁。(12月9日新华社)

1995年10月“三下乡”活动正式启动,如今已经过去了20个年头。20年来,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这股“下乡潮”犹如春天的暖流,流过平原、山寨、农舍、田间……为亿万农民群众送去欢乐,送去知识,送去健康,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2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发展带来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带给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去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变化,也给“三下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形势下,要让“三下乡”活动在推动脱贫攻坚中发挥实效,搭建起惠及民生、温润民心的桥梁,惟有在开展“三下乡”活动中聚焦群众期盼,更好地与实施精准扶贫相结合,现实无缝对接,才能找准着力点,发挥真正实效,真正成为党和群众之间温暖心田的桥梁。

要聚焦群众文化所盼,把送文化下乡变为“扶智”工程。“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大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既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三下乡”活动需要挑起的政治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尤其需要面临的问题是,很多贫困人口贫困的原因,就是因为文化水平偏低,精神生活匮乏,缺少了摆脱贫困的志气、摆脱贫困的能力、摆脱贫困的思路和方法。这些,都只有通过“扶智”来解决。因此,开展“三下乡”活动,就需要紧紧聚焦文化贫困实际,广泛开展惠民、为民、助民的文化下乡服务活动,加强贫困山区、贫困人口的送文化、送教育活动,帮助农村建好文化活动阵地,丰富农村特别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送文化变为送智工程,帮助群众用文化知识来战胜贫困。

要聚焦群众科技所求,把送科技下乡变为“富民”工程。广大农村,大多是经济条件不好、生活水平不高、致富能力不强的地方。也就是说,广大农村还不富裕,甚至贫困的原因,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的。要让科技下乡为农村特别贫困地区插上科技致富的翅膀,就需要紧紧聚焦群众生产生活所需,以提升农村生产力为根本,采取派驻专家、派驻科技人才的方式,提供定点、定点服务,指导好群众搞好农业生产,为农村培养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出更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致富能手。要注重把“互联网+”等融入到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中,帮助群众推销农业特色产品,实现变“输血式”下乡为“造血式”下乡,真正把科技资源送到农村、送给农民,从让群众不仅能够富“脑袋”,还帮助群众鼓“钱袋”。

要聚焦健康所需,把送卫生下乡变成“兜底”工程。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看不起病的现实问题还摆在面前,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跟不上还普遍存在,农村医疗水平长期落后于城市、落后于群众的需求,贫困群众掌握的卫生健康知识还普遍匮乏,县、乡镇、村的卫生服务能力普遍较弱……这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三下乡”活动要聚焦的问题。只有把送卫生下乡变成保障群众健康的“兜底”工程,才能提升“三下乡”活动的实效。因此,要注重把送医疗技术、送卫生健康知识贯穿到活动中,为群众送去高质量的医疗技术、医疗管理理念贯彻。要注重提升送卫生下乡的服务质量,真正为农村群众送去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卫生健康知识,提升群众健康水平。要注重帮助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培养医疗技术人才,帮助他们建好农村医疗卫生场所,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担起“三下乡”活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使命和重任,真正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把卫生健康送到偏远农村,把先进文化送进群众心间,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才能实现“三下乡”活动反哺农村农民、播种知识和技术、提升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的目标,才能让“三下乡”活动成为惠及民生的“暖心工程”,成为温润民心的桥梁。

本文来源:荆楚网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