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农村公路“破土而出”告别“泥水路”
2015-09-19
甘肃庆阳环县木钵镇二合塬-坪子塬通村沥青路。2015年,环县计划新修1435公里乡村油路,将解决沿线83个村14余万群众出行难问题。赵彩霞摄
甘肃庆阳华池乔川乡黄蒿掌通村公路,因受到地理条件限制,许多新开路段需要开山架桥、削山填沟导致工程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华宣摄
蔬菜批发商白司宝前来肖金万亩设施蔬菜基地批发辣椒。他告诉记者,自从甘肃庆阳西峰区肖金镇芮岭村的水泥路修通后,前来批发蔬菜的批发商络绎不绝。张倩摄
中新网庆阳9月18日电(记者侯志雄)初秋雨后,空气清新。天空刚刚擦亮,甘肃庆阳市环县环城镇杨庙掌村百货商店的老板杨万彩就开门营业。
“以前买包白菜籽用大半天时间去县城,现在送货车每天都来送货。”今年通往环县县城的沥青(水泥)路完成后,杨万彩扩大了商店的规模。
在山大沟深、交通基础差、修路困难的环县,2015年修建的公路里程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县修路总里程的1.3倍,环县也是今年甘肃省唯一年内公路建设超过1000公里的县。
在杨庙掌村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山大沟深崾岘多,群众出门就爬坡。”村民程友贤回忆起以前的羊肠小道,“晴天土、雨天泥。”他说,村里的人去县城,满身的泥土已经成为杨庙掌村群众的标签。环城镇鸳鸯沟村村主任耿万发回忆,买化肥农户们联合起来组织了“看起来很壮观”的毛驴队驮运物资。
路通了,农副产品从此可以卖个好价钱,还在于彻底改变了大山深处许多不曾改变的历史,让沉寂的乡村大地开始充满活力和希望。
环县樊家川乡农民樊家珍是其中受益者,他从未想到到自家种的红小豆能漂洋过海到摆上韩国人的餐桌。
数日前,当地通过乡村电商平台向韩国出口了80吨红小豆等小杂粮,樊家珍种植的红小豆为他带来了8000多元的收入,而当地农民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0元。
樊家珍告诉中新网记者,当时红小豆的收购商让他两小时内将送到购点,得益于去年铺设的沥青路面,不到一小时就送到。“如果在前两年,坑洼的土路至少要颠波半天少能到。”
庆阳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作为中国黄土高原最大的残留黄土塬董志塬,“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的地质条件,将“泥水路、山坡路”变成平坦的大道是当地民众最大的梦想。
庆阳境内的镇原、华池县等地亦受到地理条件限制,许多新开路段需要开山架桥、削山填沟,加之筑路原材料都要外运,建设成本和难度远远高于甘肃省乃至全国水平,导致工程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昔日,“晴天一身尘,雨天满路泥;信息闭塞,产品滞销”,是庆阳当地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如今,“成本高,路难修”又是交通建设的现实。
环县交通运输局提供数据,在环县修建1公里农村公路,比在平缓地带修建成本高出40多万元。据官方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底,庆阳当地还有401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240个贫困村不通班车。
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庆阳的贫在天,这是自然条件差;庆阳的困在路,这是基础设施落后。历史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太多,我们要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区群众在奔小康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矗”
2013年,庆阳市作出了实施“交通扶贫攻坚大会战”,规划通过“三年大会战、一年大扫尾”,投资40多亿元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6268公里,到2016年底,实现当地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要比甘肃省提前1年、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村村通”目标,彻底使庆阳农村告别“行路难”的历史。
庆阳市交通局统计,仅2014年,庆阳新增通沥青(水泥)路的村101个。截至今年6月底,该市1260个建制村已累计有756个村通了沥青(水泥)路。今年,农村公路建设324条3173公里,总投资26.7亿元。到年底庆阳全市可实现九成以上的建制村通公路。
“水泥路修到了村民的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货车直接可以开到田地边,以后农产品再也不用人背了。”镇原县南川乡桃园村村主任张凌志说。同样,在镇原县太平镇俭边村,种植大户席笃信说:“以前路不通,苹果熟了运不出去。如今通了水泥路,商贩会直接上门,我们就在地头等着数钱。”
交通条件的改善,使部分农村群众开始选择回乡创业。合水县蒿咀铺乡九站村农民梁永刚依托的家门口通过的雷西高速公路便利条件,投资一家生态农业公司搞起了肉驴养殖。今年5月,正宁县山河镇李家川村通村公路建成,10多年前村里建闲置蔬菜大棚重新启用开始发挥效益,山地核桃等农副产品销路看好。
作者:侯志雄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