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不畏艰难,筑起国际交通动脉
2015-09-02 




大雨过后,运输线上的桥梁被冲毁采自美国《生活》周刊杂志



西兰公路静宁西河桥采自《甘肃交通史》



黄河边的古道是当时交通大动脉的一部分本报资料照片

这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也是被人们所忽略的往事。

抗战时期,中国有西北、西南两条国际大通道,西北国际交通线,虽然开通得比云南、缅甸的滇缅公路要早,但坚持时间最长,也是被人们所忽略一条国际交通线。

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来临之际,西北国际交通线也渐渐地走进人们的记忆。

500辆前苏联汽车,奔赴抗日前线

古老的丝绸之路,到清中期就彻底衰落了。虽然也有驼队走过,但它们足迹很快就被戈壁的风沙所掩盖。直到有一天,一支由500辆汽车组成的车队,从戈壁荒原上走过。

1938年1月,前苏联政府援助赠送中国500辆汽车。此时,抗日烽火急,这些汽车带着国民政府特地在前苏联订购的1500吨汽油。一路跋山涉水,辗转而来。

这些汽车是载重3.5吨的吉斯五型。为了避免缺油,国民政府特地订购了汽油。整个车队,过新疆后,经玉门、嘉峪关、酒泉、武威、河口到兰州,走得异常艰难。

这是西北国际交通线上首次大规模通行汽车队。那时汽车很少,西北虽然有零星的汽车使用,但如此大规模车队却是第一次。

当时,中国连接世界的交通线路大体上有西南、西北两条。

资料显示,西北国际交通线就是一条以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甘肃兰州、陕西西安为联接点,包括空中航线、陆路运输等功能构成的交通线路。这条线路包括了西兰、兰新等公路,既是曾经的汉唐丝绸之路,又是西北境内主要的交通干线。1942年到1944年,还是我国惟一的交通国际交通大动脉。

1937年11月,就有100多架前苏联援华飞机来兰州。从此,西北国际交通线,逐渐发挥了它的作用。1937年秋到1938年夏,有装备20个陆军师的武器(除步枪以外的武器)通过这条线路运往各个抗日战常大量的军用物资,经西安、兰州、迪化(今乌鲁木齐)三个节点城市,沿着西兰、甘新公路,源源不断运到各个抗日战常

血肉长城筑起西北国际交通线

西北国际交通线路通过的地方,都是以前的丝绸之路古驿道。这些道路自左宗棠进军新疆后,就再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维修。可以用年久失修、路况不堪负重来形容。有些地方,左宗棠整修陕甘大道时架设的桥梁,早已坍塌了。人们只能蹚水而行。

面对紧张的时局,艰难的交通运输条件。一边抢修西北国际交通大动脉,另一方面,针对西北,地域广袤,路途遥远,干旱缺水的地理实情,采取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在甘肃的公路中,甘青公路是最早筹划的。甘青公路是甘肃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路。1938年5月,甘新公路动工,国民政府任命马步青为甘新公路督办,在武威成立工程处,河西每县设一工程段。

兰州西固区的柴家台村是一个小村落。柴家台位于河口和西固城之间。这里背靠大山面临黄河,地形非常封闭。但村民们会打制各种石器,成为远近闻名的石匠村。尤其是柴家台石匠以高超的技艺参加了甘青公路的修筑而名噪一时。

村里的老人柴世昆对柴家台的石匠的往事做过调查。柴世昆曾说:1938年3月,甘青公路建设重新启动,到1939年9月甘青公路基本完工。

柴家台的石匠们在西北国营公路局派来的工程师张有忠、监工孙剑风的带领下开始分段施工。在施工中,柴家台的村民们非常尊重张有忠和孙剑风这两人,把他们称为张先生、孙先生。

柴家台的石匠们也付出血肉代价。一天下午雷雨大作,石匠们赶紧用衣服护住炸药,抱回了住处。谁知一起避雨的人中有个人正在抽烟,火星引燃了炸药,一声巨响,5位村民死亡,许多人受伤。

甘青公路开建之时正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前夜,结束时大部分河山已陷入敌手。它们的修建对苏联援华物资运送、西北各地抗日健儿东进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简易桥梁,支撑起抗战大动脉

甘肃从1924年到1949年,共修建公路34条,全长5100多公里,修建桥梁462座。而抗战中国民政府在甘肃境内投资修建了西兰、甘新、华双、甘青、兰宁、甘川等6条公路,同时甘肃又自建7条支线公路。到抗战胜利为止,全省共修通主干公路、支线公路26条,修通里程为4501.7公里。资料显示,西北国际交通线上,比较大的桥梁有平凉城外的八里桥、静宁西河桥、永宁镇桥、南河川渭河桥、葫芦河桥、宕昌桥、庒浪河桥等。

静宁的西河桥比较有代表性。这座九孔跨径6米的砖拱桥,桥墩下部为浆砌片石,用于防止碱性河水腐蚀,上部用青砖砌筑。这座桥虽说是钢筋混凝土板梁桥,但施工却颇为周折。刚开工就遭遇阴雨,先后几次泥水淤积。后来又遭遇洪水袭击,延误工期,等大雨过后重新修建,可是又因承建单位施工能力不足而停工。几经波折才最终竣工。

依城设站,“俄国站”确保交通线畅通

在西北国际交通大动脉的沿线,设置了完善的后勤服务设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俄国站”。

1937年10月,前苏联在兰州设立了军事代表处和外交代表处。1938年4月,中国政府在兰州设立驻兰州特派员办事处,后改为外交部驻甘特派员公署。1938年5月,甘新公路动工,国民政府任命马步青为甘新公路督办,在武威成立工程处,河西每县设一工程段。甘新公路沿线各县还设立了招待所,由于这些站点主要接待苏联援华人员,故而被称为“俄国站”。当时永登的俄国站,占地四亩,由三个院落组成,既有可住十余人的大房间,也有单间,还有工作人员宿舍。当时俄国站,有主任一人,还有秘书、干事等人员。

烽火岁月,一座座桥,一条条路,构成了陇原大地上独特的西北国际交通要道,也代表了甘肃民众为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

本报首席记者王文元整理

作者:王文元本文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