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交通救援大队:科学救援彰显责任担当
2015-08-27
在天津港区“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核心区救援现场,武警交通救援大队30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80台套大型救援装备,连日来持续奋战,开辟转移通道,清理烧毁车辆,清运集装箱,清理废弃物。他们用智慧与勇气、责任和担当,与危险搏斗、同时间赛跑,科学施策、安全救援,努力抚慰滨海之殇。
安全措施提前到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场指挥员喻国华在第一次作战会议上首先发言,“要想这次行动有绝对把握,必须多想一些,想细一些,细到每种危险可能、每种解决手段。”
在清理作业现场,作业面周边的一个个细砂子堆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原来,早在进场之前,救援大队就邀请了地方专家集智攻关,研究安全措施。在对场区内易燃易爆品仔细研究后,专家认为细砂这种简单便宜的材料是极好的助手:可以用于覆盖刚刚起燃的区域,隔绝氧气灭火阻燃,又方便转运,多次利用。
行动开始后,一次应急处置证明了它的巨大作用。8月20日上午,推土机操作手仲江正在清理地表,突然,铲刀推过的地面燃起了多处火苗,火焰很快呈蔓延之势向四周扩散。作业区不远处就是散落乙炔、氧气瓶罐的堆放地,如果任由火势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危急时刻,仲江没有丝毫慌乱,他立即按照应急预案要求,推倒不远处的沙堆,快速覆盖了燃烧地点,阻止了火势蔓延,随后召集小型挖掘机对这一危险区域分成若干区段小心处理,安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我们的战士战斗热情很高,容易对潜在危险认识不足,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让大家明白安全防护就是战斗力1现场指挥员刘让平在安全形势分析会上讲道。救援官兵人手一本“救灾任务指导手册”,手册对危化品知识进行了介绍,明确了防化服、防毒面具的穿戴要求以及作业期间危险征兆判别和撤离条件。
入伍不满两年的大学生士官刘泽宇说:“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上面都写得很清楚,我们心里很有底。”
科学统筹全程控制
“嘟—嘟—嘟——”在一片机械轰鸣的作业区,安全员王斌急促的哨音叫停了正在进行的破拆作业,随即,现场指挥员陈大伟迅速带领现场人员撤离至安全距离以外,确认无危险情况后才回到作业区域。操作手赵泰曾按照要求迅速停止了作业,当他看到集装箱背面堆叠的箱体上喷涂的记号以后感到万分庆幸——它的后方全是存有危险化学品的3类集装箱——如果继续破拆,很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这是对核心区内集装箱“先行侦测,分类标示,按标处置、立体观察”的一次成功运用。在处置之前,协调派出军地双方防化、安监、任务部队组成协同配合、信息共享的“1+1+1”联合侦检分队,对集装箱进行分类标示:1类为无危险的空箱,2类为无危险的载货箱,3类则为严禁扰动的危化品箱。这一措施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后续任务部队的协作步伐,另一方面让各方都能科学评估安全风险,协助观察,为力保不发生次生灾害加上“多重保险”。
面对全新的任务环境与要求,怎样编组才能实现效能的最大化?开始,大家按照以往道路抢通的经验进行了“教科书”式的编组,但总是异常忙乱、无法兼顾。经过不断的研究、尝试,“三二二”的抢险战法从基层的班组诞生出来并全面铺开:一名指挥员现场指挥、一名安全员现场观察、一名协调员现场协调轮换车辆,两名干部、两名操作手每隔30分钟依次轮换作业。这一简单的调整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清理进程大大加快。
通力合作化险为夷
8月22日下午的一幕让救援官兵记忆犹新:在两个作业区域的交界处,报废车辆区域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清理作业,看似并无危险。
“车场作业点全体人员,马上撤离!车场作业点全体人员,马上撤离1对讲机里急速传来现场指挥员李论清晰的声音。原来,李论在车场对面的作业点巡查时观察到了远处的轻微冒烟,虽然还有一定距离,但车场处在下风向,气体是否有毒并不明朗。
“撤离也是任务!快速撤离1机动中队指挥员耿宁的呼喊在电波中回荡,全部人员、机械迅速反应,有序撤离,很快集结在了安全区域,等待观察。
10分钟后,反应越发剧烈,滚滚浓烟扑向车场方向,后经证实,是残余的氢碘酸等化工原料反应生成了大量有毒气体。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尽早撤离,后果不堪设想。
零人员伤亡、零装备损毁、零次生灾害、零再次爆炸、零危险品泄露,武警交通救援大队全体官兵用一点一滴的努力坚决贯彻科学救灾、安全至上的要求。